抵達潭柘寺的山門前,李則凱抬頭望去,古老的建筑氣勢恢宏,朱紅色的大門莊重而威嚴。
斑駁的石階、蒼勁的古柏,每一處景致都在訴說著歲月的滄桑。
相比香江那些香火鼎盛的現代寺廟,潭柘寺帶給李則凱的是一種直達心靈的震撼。
這里的一磚一瓦都鐫刻著時光的印記,裊裊香火中仿佛能聽見歷史的回響,讓他對這座千年古剎肅然起敬。
走進寺內,仿佛穿越回了古代,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誤入了時空隧道。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天王殿,殿內供奉著四大天王,他們神態各異,威風凜凜,仿佛在說:“誰敢來搗亂?!”
沿著青石鋪就的小路前行,來到大雄寶殿。
這里香煙裊裊,信徒們虔誠地祈禱著。
大雄寶殿內的佛像莊嚴肅穆,讓人不禁心生敬畏。
“先有潭柘寺,后有燕京城。”雖然這只是一句民間諺語,但它的存在與流傳確實有著一定的歷史依據。
從時間上講,潭柘寺先建于燕京城,是這片地區最早的寺廟建筑,身邊的建筑與人們換了一批又一批,只有它千年不倒。
從空間上講,潭柘寺影響了燕京城的空間規劃,甚至連故宮太和殿的規制都是模仿的潭柘寺大雄寶殿,其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顯而易見。
千百年時光來,來到潭柘寺祈求姻緣健康的善男信女很多,刮風下雨雷打不動。
潭柘寺坐落在劉家莊地區東南方向潭柘山,因為寺中出名的“龍潭”與“柘樹”得名,但最早在公元307年興建時,它的名字叫做嘉福寺。
這是佛教傳入燕京地區以來,燕京附近修建的第一座寺院,年代久遠。
早先的寺廟并沒有現在依山而建的那樣宏偉。
相傳永嘉的某位都督替司馬熾平定八王之亂后,其妻子意外死亡,恰好佛教之風正在流行,他就在這里修建了一座寺廟為亡妻祈福。
那時的佛教未受到民眾的廣泛接受,地方官府對宗教之地也沒有太多支持的做法,以至于嘉福寺沒能發展起來,漸漸破敗。
一直到武則天的時代,佛教盛行,在幽州都督的支持下,華嚴和尚才在幽州買下嘉福寺附近的土地,持《華嚴經》重建寺廟,順便還填平了嘉福寺一個名為“青龍潭”的大水坑。
重建以后,寺院背后有“龍泉”、“泓泉”兩股豐盛的泉水,在“龍潭”合流后穿過寺廟,向遠方的土地流去。
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因為這股水,嘉福寺附近誕生了好幾個村莊,開墾出了無數農田,嘉福寺也因此被更名為龍泉寺,得到幽州百姓的喜愛。
因為興盛于這個時間,所以在以后的時間里,人們便將華嚴和尚尊稱為潭柘寺的開山鼻祖。
但到了會昌年間,因為唐武宗推崇本土道教,中國的佛教文化受到了一定的沖擊,龍泉寺因為遭到抵制和荒廢,不復往昔榮光。
一直到后唐,潭柘寺被一位禪師重新扶起,發展為禪宗。
公元1141年,得金代熙宗進香禮佛后,潭柘寺才初次得到官方撥款,改名為大萬壽寺。
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兒,妙嚴公主為了替其父贖罪,到這里出家。
后妙嚴大師終老于寺中,其墓塔在寺前的下塔院。
等到了明朝,潭柘寺曾恢復過嘉福寺、龍泉寺的舊名,也屢次受到修整與改建,經歷坎坷。
不管上邊的人怎么把這個名字改來改去,對于百姓來講,寺廟有一福澤周邊的龍潭,有數不盡的柘樹,它的名字也就慢慢成了潭柘寺。
潭柘寺的發展離不開名明成祖朱棣的支持,還在當燕王的時候,朱棣就住在燕京,將燕京當作自己的大本營。
奪了皇位以后,朱棣也感覺金陵住得不舒服,浩浩蕩蕩地將首都遷到燕京,大興燕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