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人們就管它叫做“東山白梨”。
后來,這顆白梨樹的種子落地生根,又長出新的梨樹,漸漸有了梨樹群落,這就是東山貢梨樹的由來。
現在,東山、孟吳一帶樹齡在兩百年以上的老梨樹大約有四百余株。
燕京的處暑時節最是炎熱。
采摘園在村子東面的山坡上,熹微的陽光從山那邊照過來,灑在寂靜的山野上。
李則凱與劉本成滿頭大汗沿著一條潔凈的水泥路往山上走,路邊有拉拉秧、益母草、黃蒿,各種灌木上開滿了五顏六色的牽牛花。
那些紅、粉、白、藍、紫色的花朵,在半枯的灌木和野草間顯得格外明艷。
它們的藤蔓爬到哪里,就在哪里開花。
而那些承載著牽牛花的榆樹棵子、柳樹棵子、棗樹棵子、山桃、山杏和荊條,是村民們編筐的上好材料。
每逢京白梨成熟季節,村民們都要編大量背簍、挎筐和籃子,用來盛放京白梨。
收成好的年份,東山村可產京白梨30多萬公斤,若按每筐裝梨50公斤計算,需要編筐6000多個。
所以,村民幾乎人人都是編筐高手。
說起這個編框來,幾乎是老一輩的劉家莊人都會的傳統手藝。
在三十年前,勤勞的劉家莊人還靠著編框形成了一個產業。
在那個困難年代,劉之野正是靠著劉家莊人編制的一個個框子才將那龐大的海產品分銷到各處,換來了第一桶金。
“十三爺,今年的京白梨長勢還不錯吧?”劉本成客氣地問道。
劉元啟是這座果園的現任負責人,按輩分算來,他是劉本成的同宗祖父輩。
不過劉氏家族支系繁多,劉元啟這一脈早已出了五服,屬于較遠的旁系分支。
如今的劉氏家族在當地可謂枝繁葉茂,僅在劉家莊一帶聚居的同宗族人就多達兩三萬之眾。
短短不到四十間,劉氏一族的人口就從兩三千人增長成為兩三萬,翻了十倍。
這個龐大的家族人才輩出,像劉元啟這樣的劉氏子弟幾乎遍布社會各個領域,在政商學界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
“嗯,旱棗澇梨。今年雨水充沛,京白梨也長得格外好。”見本宗直系子弟劉本成前來視察,劉元啟很是高興地道。
然后,劉元啟拿出幾剛采摘下來的個京白梨讓李則凱幾人品嘗,還說,小的是老梨樹上結的,大的是小梨樹上結的。
仔細品嘗后,李則凱說,大的口感稍微粗糙,小的果肉細膩,口感更潤滑。
劉元啟微笑著點點頭,告訴他們,小的是正宗京白梨,大的是改良品種。
改良后的京白梨,個頭兒大了,產量高了,味道卻不如原來純正了。
每年這個時候,劉家莊地區的街邊上就有不少出售京白梨的攤位,滿街都是淡淡的梨香。
不同品級的京白梨價位相差懸殊,劉元啟告訴劉本成他們,挑選京白梨有個竅門:“吃黃的,買青的。”
因為,黃的熟透了,酸甜可口,但必須盡快吃掉,否則就爛了。
如果打算放幾天,就買青的,等變黃了再吃。
相比于街上出售的京白梨,采摘園的價格更貴。
劉元啟解釋說,園子里的京白梨都是正宗貢品,梨樹沒有經過嫁接和改良,街面上賣的“京白梨”有些是從f山、d興等地運來冒充貢梨出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