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采摘也有學問。
處暑節氣京白梨就基本成熟,如今就熟透了,輕輕一晃就掉。
京白梨皮薄,掉在地上就有傷,一有傷就容易潰爛。
所以,果園的工人們采摘、分揀、裝箱,都是輕手輕腳,小心翼翼。
品嘗完了“京白梨”,劉本成又帶著李則凱來到了龍泉霧村。
永定河西岸的龍泉霧村,是京西香白杏原產地。
這里出產的香白杏個大離核、味甜多汁、肉質細膩、綿軟可口,在燕京市場上享有盛譽,是清代宮廷貢品。
在《莊子》的記載中,杏是具有神圣氣息的。
作為孔夫子講學的杏壇,應該是一片杏林,杏樹環繞,花香在上,弟子在其熏染中讀書,孔夫子在花影中撫琴而歌,書聲歌聲,風吹花落如香雪。
龍泉霧村栽植香白杏始于明代永樂年間,距今有800多年的歷史。
這里的香白杏之所以成為水果中的上品,首先得益于這里的土壤。
早在遼代,龍泉霧人以采石燒灰為業,燒制石灰的歷史已有上千年。
石灰的主要成分為碳酸鈣,這種化學物質對杏樹生長以及果實品質具有奇妙作用。
現在,龍泉霧杏樹園地下仍有兩三米厚的石灰層,特殊的地質條件使這里的香白杏獨具風味。
另外,這里瀕臨永定河,便于灌溉。
曾經,龍泉霧村山上的果園灌溉主要靠兩條古水渠。
永定河東的一條叫興隆溝,河西的一條叫公議溝,它們既是農田的命脈,也是果園的命脈。
然而,凡事有一利便有一弊,清澈的河水可以澆灌果園,泛濫的洪水也會沖毀果園。
為了防洪,古時候的龍泉霧曾建有五處永定河堤垛。
一處位于興隆街南頭河邊,叫做小垛子;一處位于村東大澗溝與永定河交匯處,叫做三垛子;一處位于村東河莊街河邊,叫做二垛子;一處位于村東北后庵廟東側河邊,叫做大垛子;一處位于村北廣甸河邊,距離村子大約一里地。
作為修建于河岸險要位置的防洪設施,五處堤垛對村莊和果園免遭洪災起到了重要作用。
直到三十年前,劉家莊永定河大堤工程實施后,這里的五座堤垛才被拆除。
這會兒,香白杏已經過了成熟期。
過去那會兒,豐收的香白杏就從古渡口裝船,運往外地銷售。
龍泉霧村在永定河邊曾有三處古渡口。
一處為野溪欄桿會渡口,妙峰山走會期間,村民們在這里架浮橋,放河燈。
因浮橋兩側設有欄桿,故稱欄桿會。
另有兩處季節性渡口,一處在河莊北側大垛子旁邊,另一處在興隆街南頭小垛子旁邊。
香白杏采摘時節,渡口一派繁忙景象。
汛期行船不便時,人們還劃笸籮過河。
七十年代,龍泉霧村就歸于劉家莊地區行政管轄。
那時,劉家莊地區正在搞轟轟烈烈地交通水利大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