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這樣的愿景,他們最終決定將公司名稱定為“cathaypacificairways”。
這個新名稱于1946年9月24日在香江正式注冊。
值得一提的是,“cathay”一詞在夏國內地也備受推崇。
有傳聞稱,這與鄰近的夏國老毛子有關。
在俄文中,“cathay”的發音為“kitai”,與“國泰”的發音相近。
因此,“cathaypacific”在50年代簡化為今日我們所熟知的“國泰航空”。
起初,“國泰”僅以兩架由c-47運輸機改裝的dc-3飛機運營。
提供往返于馬尼拉、曼谷、李家坡及滬海的客運和貨運包機服務。
“國泰航空”成立后,首年載客量就達到了3,000余人。
注意這可是四十年代啊!
一年后,國泰機隊規模便進一步擴大,又增添了3架dc-3型客機和vickerscatalina水上飛機。
隨著不久后道格拉斯dc-4型skymaster飛機的加入,國泰的機隊規模進一步壯大。
就是這一年,y資財團看好了“國泰航空”的未來前景。
當時的butterfield&swire公司,(后來發展為太古集團)便購入了國泰航空的四成半股權,此時國泰仍為澳美合資。
這家航空公司從此就以香江國際機場為樞紐,不僅是香江第一家提供民航服務的航空公司,還是太古集團及寰宇一家的重要成員。
在港y政府的支持下,香江以南的航線被劃歸國泰經營,而以北的航線則交由其本地競爭對手香江航空負責。
直至1958年,國泰進一步擴張,收購了香江航空,從而在本地航空市場占據主導地位,并進軍東北亞市場。
國泰航空接管了原香江航空的多條航線,包括通往t市、東京、漢城以及楓葉國的航線。
在隨后的80年代,國泰航空全力拓展其國際航線網絡。
當時,香江政府又實施了一項航空政策,規定每條航線只能由一家航空公司經營。
首家獲得空運牌照局發牌的航空公司,將享有該目的地的獨家經營權。
這一政策為國泰航空帶來了顯著優勢,有效降低了后來主要競爭對手港龍航空的威脅。
這時“國泰航空”已經成為壟斷香江的航空巨頭,而此時太古集團占股70%,而剩余的30%股份由匯豐銀行持有。
1986年4月,國泰航空在香江聯合交易所上市,這就給了“劉氏海外投資”的機會。
其首次招股獲得56倍的超額認購,并在5月16日正式掛牌交易。
與此同時,港龍航空的創辦也在試圖打破國泰航空在香港航空業的壟斷地位。
劉述棟雖然聯合包宇剛等人成立了“港龍航空”,這些年來也是一直在積極收購“國泰航空的股份”。
他以為這“兩手都要抓,兩手都要硬。”
于是在1987年2月,太古集團與匯豐銀行又以23億港元的價格,將所持有的12.5%國泰航空股權出售給“劉氏海外投資”。
此次交易后,“劉氏海外投資”一躍成為國泰航空的第三大股東,并有多位“劉氏海外投資”高層加入國泰董事局。
到了1990年1月17日,“劉氏家海外投資”進一步增加其在國泰航空的持股量至38.3%,并獲得國泰的管理權。
這一變動無疑進一步增強了“劉氏海外投資”在國泰航空中的影響力。
隨后,在1994年3月,國泰航空以2億港元的價格收購了以香江為基地的華民航空75%的股權。
華民航空曾由信德集團經營,此次收購無疑進一步拓展了國泰航空的業務范圍。
同年,國泰航空還全面更新了其企業形象,將機身原本的綠白間條設計更換為展翅標志,這一改變無疑增強了其品牌的辨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