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汽車集團”的工程師笑著打開引擎蓋:“自主研發的電池管理系統,比你們愛信的產品耐寒指數高20%。”田中注意到,電瓶上清晰地印著“京電”標志。
當晚,田中在酒店奮筆疾書。
一周后,《汽車世界》刊登了他的新文章——《致歉與致敬:一個倭國記者眼中的夏國汽車進步》。
1998年1月,京城汽車登上《財富》雜志亞洲版封面。標題是《從草臺企業到行業新巨頭:一個夏國汽車品牌的奇跡》。
編輯部特意安排了一張對比照片:左側是1994年劉建國站在第一輛樣車前的畫面,右側是現代化的自動化生產線。
兩張照片中間用醒目的紅字標注著:“四年,銷量從0到70萬輛”。
年底,慶功宴上,董事長劉建國卻提前離席。
有人看見他獨自來到老廠區,在那臺銹跡斑斑的“cc50”摩托車前站了很久。
月光下,他的影子被拉得很長,一直延伸到遠處燈火通明的新廠區。
春節前最后一場董事會上,市場部匯報了一個有趣的現象:“京馳200c”的二手車保值率居然比同期雅閣還高5個百分點。
“這說明什么?”劉志遠激動地拍案而起,“消費者對我們的質量認可已經轉化為品牌溢價!”
會議室里響起熱烈掌聲。劉建國卻默默翻開筆記本,在上面寫下四個字:“電動未來”。
他知道,這場由銷量奇跡引發的風暴,不過是更大變革的前奏。
1998年3月,春寒料峭。
“京城汽車集團”總部大樓前,一輛黑色奔馳s600緩緩停下。
車門打開,德意志汽車工業協會主席穆勒帶著三名技術專家走下車來,他們的表情嚴肅而凝重。
“劉先生,久仰。”穆勒的中文帶著濃重的德語腔調,“我們這次來,是想親眼看看你們的工廠。”
劉建國微微一笑,伸手示意:“歡迎參觀。”
總裝車間里,自動化生產線有條不紊地運轉著。
機械臂精準地焊接車身,agv小車沿著磁條軌道穿梭運送零部件,工人們在各自崗位上專注操作。
“你們的自動化程度比我們預想的高。”穆勒盯著噴涂機器人,眉頭微皺,“這些設備是”
“80%國產化。”技術總監周明接過話頭,“控制系統是我們和華清大學聯合研發的。”
德意志專家們交換了一個驚訝的眼神。
其中一人蹲下身,仔細檢查車底盤的防腐涂層,然后用德語快速說了幾句。
穆勒轉頭看向劉建國:“施密特博士說,你們的電泳工藝比大眾長春工廠的更精細。”
劉建國笑而不語。
他早就收到情報,德意志人此行的真實目的,是評估“京城汽車”是否對德意志車企構成威脅。
:<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手機版:<ahref="https://u"target="_blank">https://u</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