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雪片般飛來的訂單,生產副總趙鐵柱在晨會上拍了桌子:“就是三班倒,也要保證年底前交付所有客戶!”
“京城汽車集團”總裝車間開啟了“戰時狀態”。
老技工孫大牛帶著徒弟們改造生產線,將節拍時間從3分鐘壓縮到2分45秒;
后勤部把食堂搬到了車間門口,熱騰騰的包子直接送到工位上;
連研發部的工程師都下產線支援,“大少爺”劉本志親自加班加點的帶人調試電控系統。
“咱們這哪是汽車廠,簡直是戰時兵工廠。”老馬看著熱火朝天的車間,突然想起二十年前生產第一輛“cc50”時的場景——那時候全廠人也是這樣圍著那臺拼裝車忙活。
八月初,一封來自中東的傳真震驚了“京城汽車集團”管理層,以及國內上下所有人
“京城汽車集團”外貿部放了個大衛星,他們成功的打開了海外市場。
阿聯酋皇家汽車公司要求進口5000輛“京馳200c”,首批1000輛必須在一個月內交付。
“他們看中的是高溫適應性。”外貿部經理林濤解釋道,“迪拜客戶測試發現,我們的發動機在50c環境下依然穩定工作。”
劉建國盯著合同上的數字——出口價比國內高出30%。他轉頭問周明:“能保證質量嗎?”
“已經做了沙塵測試。”周明展示著最新報告,“空濾系統比同檔次德意志車系多撐了2000公里。”
首批出口車啟運那天,津港停滿了印著阿拉伯文的集裝箱。
當起重機吊起第一輛“京馳”時,圍觀的工人們自發唱起了《咱們工人有力量》。
“咱們工人有力量,嘿,咱們工人有力量
每天每日工作忙
嘿每天每日工作忙
蓋成了高樓大廈
修起了鐵路煤礦
改造得世界變呀么變了樣哎嘿……”
銷量暴漲帶來連鎖反應。
新任劉家莊高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任劉青山拿著最新統計數據對“京城汽車集團”董事長劉建國說道:“老六,你們帶活了整個開發區啊!”
該報表顯示:
近年來劉家莊地區新增汽車零部件企業23家
物流園吞吐量同比增長
開發區稅收首次突破300億元大關。
最令人驚喜的是人才流動。
原滬海大眾的技術專家張毅帶著團隊加盟京城汽車,他在歡迎會上說:“在這里,我們能看到夏國汽車工業的未來。”
十二月的寒潮中,一場特殊的測試在黑龍省黑河進行。
十輛“京馳200c”在-30c的極寒環境下接受“冷凍”考驗。
倭國記者田中浩二也悄悄來到現場。
當他看到測試車在冰面上劃出完美的esp軌跡時,忍不住上前詢問:“你們怎么解決低溫啟動問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