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劉愛華準備大展身手的時候,亞洲金融風暴開始了……
“愛華集團”是一家新生沒幾年的企業,一切尚處于蹣跚起步階段,即遭受了這場突如其來地金融危機的沖擊。
一時間,無人要貨,“愛華集團”主要產品大量積壓,生鐵、水楊酸價格連連下跌。
最低時水楊酸每噸8800元,生鐵一噸不到1000元,且資金回收困難,生產經營難以為繼,一時間人心惶惶,如臨末日。
此時的“愛華集團”就像一只羽毛未豐的小鳥,正要學習飛翔的時候,卻遭遇狂風暴雨的襲擊。
如果不能機智應對,這場危機帶來的將是滅頂之災。
在突如其來的危機面前,任何人都是沒有任何思想準備的。
“愛華集團”董事長劉愛華同樣沒有任何的準備。
但是,劉愛華沒有恐懼,沒有慌亂。
在“愛華集團”開業不久的華清池療養中心,劉愛華把自己關在辦公室里。
他冷靜地剖析了金融危機的形成及造成的影響,并把當前的市場形勢及敬業集團的現狀擺出來,苦苦尋找著一條走出困境的路徑。
幾天后,劉愛華冷靜的分析和勤奮的思考終于迎來了靈感的眷顧:金融危機造成了物價低、貸款利息低,而且部分企業倒閉停產使得勞動力充足。
這幾個條件為企業發展創造了不可多得的機遇。
若能抓住這個發展機遇奮起反擊,不僅能平穩地度過金融危機,還會使企業邁上一個更高的臺階。
各項條件思考成熟后,劉愛華把危機中尋求發展的思路概括出幾句話:“大干九八年,產值翻一翻”、“大干九八年,一年等于前十年!”、“危機中有良機,現在的經濟危機是我們發展的良機”。
從此,這三句響亮的口號響徹“愛華集團”各個角落,響徹每個人的心里,一掃人們心頭的陰霾。
此時的“愛華集團”,水楊酸年產量為2000噸,煉鐵高爐一個,年產生鐵9萬噸。
劉愛華的反危機戰略是:利用物價低、勞動力充足的良機,再建兩條水楊酸生產線和一座高爐,使水楊酸產能達到4000噸,煉鐵產能達到18萬噸,使“產值翻一番”。
另外,為消化高爐焦爐煤氣及焦化廠的煤矸石,再建設一座3000千瓦熱電廠,建成后年可節約電費近千萬元。
發電產生的蒸汽還可以供化工廠生產使用,充分發揮化工、冶金互補的優勢。
除了這三個大項目外,還有二號焦爐、二氧化碳分廠、污水處理廠、招待所、加油站、綜合門市部等其它配套工程,總共十個項目。
十個項目在一年內開工,這是一場全面搏擊的大會戰,一場與危機做生死相爭的鏖戰。
三個口號凸顯出“愛華”人必勝的信心。
一時間,“愛華集團”處處沸騰起來。
兩條水楊酸生產線、二號煉鐵高爐、熱電廠三個項目總投資需3500萬元。
對于起步不久且遭受金融危機打擊的“愛華集團”來說,算得上一筆“巨資”了。
這時的劉愛華不想再去家族尋求幫助,他這人脾氣有點倔,覺得創業時從家族拿錢就夠丟份了,現在碰上困難了,就不想跑家里要錢。
糾結了半天,劉愛華最終選擇了自力更生。
但是,金融危機下想要籌措3800萬可謂是困難重重。
劉愛華集中所了有可利用的資金后,仍缺口1800余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