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的,有些價值,無法用金錢衡量。
三個月后,凝聚著無數心血的《后勤部跨世紀優秀科技人才建設規劃綱要——三星工程》正式出臺。
文件的核心,是構建“金星”、“銀星”、“新星”三層人才梯隊,以及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破冰之舉:
打破“鐵飯碗”:整個后勤系統首次實行高職干部任期目標考核。
消息傳出,一片嘩然。
某研究所德高望重的王研究員拍著桌子怒吼:“老子搞研究幾十年了,還要考試?這是對我們老同志們的侮辱!”
然而,當嚴格的考核結果公布時,包括王研究員在內的3名成果匱乏者被“紅牌罰下”,6人黃牌警告。
震動之余,一種“不進步就淘汰”的緊迫感開始在后勤科研隊伍中彌漫開來。
后勤部第二個措施就是“綠色通道”引鳳:對于頂尖人才,政策展現出驚人的魄力。
當國際知名腫瘤藥理學家、夏科院院士姚開泰流露出對軍隊科研的興趣時,后勤部特批:上千萬元科研啟動資金,其配偶特招入伍安排工作,子女直接入讀燕京最好的八一子弟學校!
姚院士最終被誠意打動,帶領整個團隊加盟軍事醫學科學院,成為“金星”計劃首批入選者。
消息傳出,舉世震動。
最引發爭議的,是第二軍醫大學焦炳華教授團隊的案例。
他們歷經十年研發的抗癌新藥“生脈素”取得重大突破,某大型藥企開價4500萬元尋求轉讓。
按慣例,成果歸單位,個人獎勵微乎其微。
但“三星工程”領導小組力排眾議,大膽決策:課題組獲900萬元重獎!其中焦炳華個人獲得超過300萬!
后勤部正式文件中首次出現了“按知識貢獻參與分配”的表述。
這在平均主義思想根深蒂固的年代,無異于投下一顆重磅炸彈。
有人歡呼知識得到了尊重,也有人質疑“還能不能保持艱苦奮斗的本色”。
周銳全程參與了焦炳華獎勵方案的制定和風波處理。
他看到了老教授拿到支票時雙手的顫抖和眼中的淚光,也聽到了走廊里激烈的爭論。
這才明白,這塊“堅冰”的打破,釋放出的是一個尊重創造、激勵創新的強烈信號。
“三星工程”的觸角,不僅伸向國內,更伸向了遠在海外的人才。
如何讓那些已經飛出去的“金鳳凰”不忘歸巢?后勤部祭出了“柔性流動”的妙招。
在大洋洲墨爾本皇家眼科學院深造的陰正勤博士,是第三軍醫大學精心培養的眼科學新銳。
優越的科研條件和國外機構拋出的橄欖枝,讓她內心充滿了去留的掙扎。
就在她生日那天,一封來自祖國的航空信翩然而至。
信封里沒有公文,只有一張來自母校第三軍醫大校長的手寫賀卡,字跡溫暖而有力:“正勤同志,生日快樂!母校以你為榮!你的實驗室和同仁們,時刻等你回來帶領我們攀登新的高峰!”
隨信附著一張照片,是她空置但打掃得一塵不染的主任辦公室,桌上還擺著一盆她最喜歡的君子蘭。
一股暖流瞬間擊中了陰正勤內心最柔軟的地方。
不久后,當四家國外頂尖研究機構同時向她發出高薪邀請時,她婉言謝絕,毅然踏上了歸國的班機。
面對接機的學校領導,她動情地說:“拴住人心的,從來不是冷冰冰的待遇數字,而是這份沉甸甸的尊重與期待!”
“柔性流動”的智慧,還體現在“風箏不斷線”計劃上。
軍事醫學科學院病毒學博士張海濤獲準赴美利堅國立衛生研究院(nih)進行為期兩年的合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