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李杰早就料到有這樣的事情發生,老早就和大隊長李保國以及計分員李衛國說過此事。
包括李水根在內,幾人的回答很是一致,他們并沒有什么特殊的渠道,只要是家里的孩子上過初中或者是初中畢業,就可以到縣城那邊打聽打聽。
聽到幾人的說辭之后,村民們雖然覺得有些不太相信,但心中也覺得十分尷尬。
之前他們都覺得去上學沒用,尤其是家里的孩子們成績不好的時候,直接讓他們輟學在家干農活。
很多時候能將家里的孩子供到小學畢業,已經算得上是比較開明的家長了。
至于將自己家里的孩子供到初中的,整個李家村都不多。
當然,大隊長、計分員、會計和民兵隊長家的兒子,最少都有一個人上過初中。
他們這些人年輕的時候也是有過一些見識的,更何況他們和村里的村民們不同,多少也算是有那么一些身份地位。
在外面可能沒什么,但在村里也算得上是有頭有臉。
若是家里的孩子和其村民家一樣目不識丁,這也會讓他們覺得沒有面子。
就算是家里的孩子成績不好,為了面子也要讓他們到初中去讀上一年半載。
除此之外,其他村民家的孩子很少有去上初中的,李杰和李大海兄弟兩人也算是異類了。
像李大山就沒有上過初中,他是家里的老大,為了能夠早點在地里掙工分,所以小學畢業就去幫忙干活了。
到了后面李大海和李杰時,家里條件稍微好了一點,于是便供兩人去上了初中。
現在李水根和陳秀芳老兩口也不由得感慨,還好他們當時想著讓家里的孩子們去公社上初中長長見識,不然哪有現在的幸福生活。
當然,這其中主要還是李杰的功勞居多。
如果沒有他牽線搭橋,在最困難的時刻拿出稀缺的物資給縣城廠里的領導,哪怕是初中畢業,工作也不是那么好混的。
隨著村里到縣城當工人的多了起來,李杰和李大海兄弟兩人也不再顯得那么惹眼。
生活也逐漸趨于平淡,李杰又當上了躺平的大咸魚。
李杰后面跟著隊長趙勝利又出了幾次車,有幾次到市里面辦事因為距離比較近的原因,只有兩、三個小時的車程,所以隊長趙勝利很是放心的讓李杰駕駛。
第一次駕駛著卡車從縣城前往市里,李杰還是有些緊張的。
不過還好一路順利,而且一旁還有隊長趙勝利的指導,李杰也開始從理論到實踐迅速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老司機。
有了一次駕駛經驗之后,隊長趙勝利也在潛移默化的培養李杰,讓他多動手。
有時候汽車出現了一些問題,他在維修的時候也會非常耐心的教導李杰,告訴他一些實用的知識。
就這樣在經歷了幾個月的熟悉之后,李杰已經徹底成長為一名老司機了。
憑借著他過人的記憶力以及經常向隊長趙勝利請教,最起碼在這個僅有六人的運輸隊中,李杰已經不再是最墊底的那一個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