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你這樣說不對吧,我記得不是規定的,知青下鄉插隊,上面會管口糧的。”
“直到他們參與勞作,第二年在收獲之后,才會算到村里……”
“而且他們每個月,不是有三十多斤的口糧嗎?怎么會不夠吃?”
李杰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下鄉插隊的知青,雖然每個月都是有口糧保證的,但只是保量,不能保質。
一斤的大米和面粉,與一斤的紅薯那能一樣嗎?
更何況口糧給的基本上是雜糧粗糧居多,細糧基本上沒有。
像樂民縣這樣比較偏僻貧窮的地方,很多時候還會在口糧里面加一些其他的東西。
別說是這些知青下鄉插隊有上面的補貼,就算是在他們來到趙家村之前,村里的收成基本都不夠下發的口糧,還需要上面補貼一點。
村里需要公社補貼,公社需要縣城補貼,縣城還需要市里補貼,每個地方都需要補貼,那漏洞根本就填不滿。
所以在無奈之下,所有人的口糧都是保量不保質,而且基本上都是雜糧和粗糧。
有的吃就不錯了,有時候還在里面摻一些麥糠,豆渣,玉米芯磨成的碎末的也很正常。
包括這些下鄉插隊的知青們,也是同樣的待遇,每個月的三十多斤口糧,基本上也只能吃上十幾二十天,剩下的需要自己想辦法。
而且西北這邊主要是以小麥為經濟作物,一年一熟,不像是在鳳凰縣那邊,每年可以種兩季。
夏天收麥子秋天收水稻,可是蘭城這邊只有夏天的小麥,雖然說秋天還有玉米,但是產量不高。
再加上這邊自然環境又惡劣,農作物本來收成就不高,所以知青們的到來,讓本就不富裕的趙家村雪上加霜。
得知事情的始末之后,李杰也不由得感慨,難怪剛剛趙家村的大隊長不給自己好臉色。
可能在李杰看來,不過是一些糧食而已,反正他有空間在并不缺這么點吃的。
但是對趙家村的村民們來說,這些知青們活干不了多少,后面還要分走原本就能吃的一些糧食。
對他們來說,那些糧食可都是救命的,這樣下去真的可能會吃不飽飯,甚至是餓死人都有可能。
加上原本一腔熱血的知青們,來到趙家村后就不停的抱怨,經常說以前在縣城的時候多么多么好之類的話,讓趙家村村民們更是心生怨恨。
所以短短兩個月的功夫,趙家村的村民和下鄉插隊的知青就已經形成了對立的關系。
聽了兩個村民的解釋,又腦補一番之后,李杰也覺得有些頭疼。
本來想的是過來簡單的給表妹周小雪鋪路,就像以前在李家村的時候,李杰去縣城工作,放心不下家里的父母。
給村里的大隊長和計分員等人一些好處,再送些東西籠絡一番,基本上就會比較照顧了。
可是趙家村這邊的情況實在是太過復雜,李杰又不能一次性去給他們足夠很多年吃的糧食,這確實是一個比較頭疼的事情。
“唉,我真的是太難了。”
擺在面前的問題很多,李杰也不由得長嘆了一口氣。
聽到李杰的嘆息聲之后,兩位趙家村的村民,也不知道該說什么才好,只能是在一旁尷尬的站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