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完早飯之后,眾人沒有回到自己宿舍窩著,而是目送著,十名知青代表以及王啟明,孫鵬,李杰他們三人帶著魚離開營地。
一共只有兩輛牛車,上面堆著裝滿魚的背簍,最開始這段路是由王啟明和孫鵬駕駛牛車,剩下十名知青每個人的背簍里,背了四十斤左右的魚。
至于他們的干糧全部都在李杰那里,李杰騎著追風,馬背上掛了兩大包的干糧。
好在這段時間,追風一直吃的很不錯,又被李杰養的膘肥體壯,區區幾十里路,哪怕帶了些干糧,對它來說也是小菜一碟。
見大部隊準備離開營地這邊,其他沒有參與的知青,都在那里為他們加油打氣。
包括李杰在內的十三人,都被整個營地視為了英雄一般的人物。
至于為什么,不分兩次運輸,一方面是擔心時間久了,魚可能不新鮮了。
主要還是因為,往返一趟消耗可不小,除了人要準備干糧之外,牛也是要多吃點草料的。
不僅如此,幾十里的路對營地圈養的幾頭牛來說,也是一段不遠的距離。
在這個年代,牲畜是十分重要的勞動力,尤其是牛馬,還有騾子以及驢子。
甚至很多時候,人不一定能吃上飯,但一定要保證牲畜吃飽。
尤其在前些年饑荒年代,有人甚至會在夜里去偷飼料吃。
對于營地這邊的情況,李杰也是無可奈何,總不能暴露空間幫忙把魚給運過去吧。
只能盡自己的一份努力,幫忙運送干糧,一路上照顧眾人別出現什么意外。
出了營地后走了大概十里路,就已經有人覺得支撐不住了。
趕著牛車的王啟明和孫鵬兩人連忙換人,親自背上了背簍。
“諸位同志們,咱們營地是什么情況,你們也很清楚,趁著現在的天氣好,再加上收獲了這么多魚,去一趟團部那邊不容易。”
“大家伙辛苦一點,咱們把這些魚送到團部去,換到寶貴的物資,以后生活也會變得更好!”
“好!”
“好!”
“……”
聽到王啟明一番鼓勵的話后,眾知青也紛紛響應,就連騎著追風在一旁觀察眾人精神狀態的李杰,也是深受感觸。
人不多,只有十幾號人,隊伍不大,只有兩輛牛車加上一匹馬,路不遠,只有幾十里的路。
但是此刻,讓李杰有一種磅礴的氣勢!
被王啟明這么一番鼓勵之后,原本精神狀態有些萎靡的眾知青們又變得斗志昂揚起來,一個個有說有笑,向著幾十里外的團部趕去。
最前面是兩位老知青,他們來這里下鄉插隊有些年頭了,是最早一批被分配到三營的。
除了營長王啟明以及各連隊的正副連長和老班長之外,他們就是其中的骨干,有他們在前方帶路,倒是不用擔心什么。
李杰則是騎著追風在隊伍中間游走,時而靠前,時而靠后,觀察每個人的精神狀態。
如果誰需要喝水或者吃干糧,李杰便會遞過去一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