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在鄉村的父老鄉親,則更習慣于在家門口歡聚。
分開兩場,也可以讓大家都感到被重視,也讓這股喜氣更加擴散開來。
這個想法,立刻就得到了邱明珠的支持,她認為這是一個周全而又溫馨的想法。
這樣安排,也能夠讓更多人參與到幾人考上大學的喜悅中。
尤其是在村子里的那一場,孩子們看到他們考上大學,以后更加堅信知識就是力量,激發對學習的熱情。
李杰二哥李大海和二嫂王麗麗風塵仆仆地回到家中,眼前的場景也令他們驚喜不已。
堂屋內,女兒李秀秀正手舞足蹈地揮舞著一摞錄取通知書讀著,聲音清脆悅耳,每個字句似乎都在空氣中跳躍,充滿了青春的活力和無限的希望。
她的每一次朗讀,都像一次宣告,宣告著這個家庭的榮耀與未來。
“爹,娘,你們回來了!”
“看,這是我們,還有三叔他們的錄取通知書,我們都考上大學了!”
李秀秀的聲音里,帶著掩飾不住的驕傲和興奮,每份錄取通知對她來說,都像是開啟新世界的鑰匙。
七八年的高校錄取通知書,與后世的截然不同,并非精美裝幀的藝術品,而是一張張樸實無華的公文紙。
錄取通知書簡潔直接幾乎沒有任何裝飾,開篇引用偉人的名言警句,隨后是關于入學手續的具體指引,諸如轉戶和報到的時間節點等等。
這些信息雖簡短,卻承載著學子的夢想與國家的期望,象征著個人命運的轉折點。
李杰很很清楚,在這個年代,考上大學幾乎是所有青年的最高榮譽之一。
與后來學歷泛濫的時代也形成鮮明對比,現在的大學門檻很高,競爭異常激烈,哪怕僅僅是一名中專生,也能在鄰里間引起不小的轟動,足以成為茶余飯后的談資很長一段時間。
大學文憑,尤其是那些耳熟能詳的大學,被視為了通往光明未來的鑰匙,代表著知識、智慧與社會地位。
對于李家而言,這一次就出了九名大學生,這簡直如同神話一般的存在,不僅在村子里引起了軒然大波,甚至在整個公社乃至是整個鳳凰縣的范圍內,都傳為了佳話。
人們羨慕的目光中,夾雜著敬佩,贊嘆之聲不絕于耳。
李家的子女,包括女婿蘇勇和兒媳邱明珠,巫彩云,都成了鄉親們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
也成為村里無數孩子心中的榜樣,激發著下一代對于求知的熱情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年代,李家兒女集體考上大學,不僅彰顯了家庭的教育成果,也反映了時代變革下的個體奮斗精神。
他們的事跡,成為了整個李家村的佳話,永遠銘刻在眾人的記憶之中。
三天后,周末,李家村……
春天的陽光,柔和地灑在李家村,李水根和陳秀芳老兩口,坐在了自家的小院里。
小院雖不大,卻收拾得干凈整潔,墻角的桃花開得正艷,微風拂過,帶來陣陣清香。
李水根此刻穿著一件洗得有些發白的藍色粗布褂子,坐在門檻上,吧嗒著煙袋,臉上的皺紋也因為笑容而擠在了一起,樂呵呵的說道。
“秀芳啊,咱家的日子,也是越過越有盼頭啦!”</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