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古城墻下某條煙火氣十足的巷子里,藏著一家頗有名氣的麵館,這里便是周樂和鄧潮學習biangbiang面的課堂。
苗阜果然如約而至,一見面就用他那標誌性的陜西話熱情招呼:“鄧潮老師!周樂老師!可算等著你們了,走,進去拜師學藝!”
麵館老師傅姓王,精神矍鑠,手上滿是常年揉面留下的痕跡和力量。
見到明星們來學藝,王師傅也不怯場,操著一口濃重的陜西方言開始教學。
“咱這biangbiang面,講究的是一個筋、光、酸、辣、香!”王師傅中氣十足,“第一步,和面!水要分次加,順著一個方向攪,把面絮揉成團,要做到『三光』:面光、手光、盆光!”
鄧潮聽得一臉嚴肅,如臨大敵,上手就開始猛加水,結果瞬間和成了一盆糊糊,沾得滿手都是,盆壁也糊了一層,完美避開了“三光”的所有要求。
“師傅,這……這面它不聽話啊!”鄧潮滿手的麵糊,說話之間還帶著些無奈。
周樂則沉穩得多。
他仔細觀察著王師傅的手法,並沒有急於求成,在桌面上他還是有些經驗的,畢竟山西也是麵食大省,雖然以前在這邊上學的時候沒有學過,但后來他還是了解了一下。
就像之前在錄製桃塢的時候,他還給郭麒麟做過蔥油麵雖然面的類型不一樣的,至少也算是他自己從頭到尾弄出來的了。
他一邊緩緩加水,一邊用筷子勻速攪拌,讓水份慢慢滲透進麵粉里。
他一邊坐著一邊看向鄧潮:“潮哥,和面就像演戲,不能太急躁,得感受它的狀態,跟它交流。”
他手上的動作柔和卻有力,很快,一個光滑的麵團就在他手中初步成形。
雖然離王師傅的標準還有距離,但已經遠比鄧潮那盆“漿糊”像樣得多。
王師傅看著周樂,點點頭:“這娃娃有點靈性!對咧,面是有靈性的,你咋對它,它就咋對你!”
接下來是醒面和扯麵。
醒好的麵團需要被搓成長條,抹上油,再次醒發。
但最關鍵的一步就是扯麵。
只見王師傅拿起一根面劑子,雙手握住兩端,手臂舒展,利用腰腹和手腕的巧勁。
“啪!啪!啪!”地在案板上摔打、抻拉,動作行云流水,帶著老師傅特有的從容與熟練。
那麵條在他手中如同活了一般,迅速變長、變寬,最終變成一米多長、褲帶般寬薄均勻的麵條。
鄧潮看得目瞪口呆,模仿著動作,結果一甩,“啪!”麵條沒甩開,直接粘自己臉上了,當場就貢獻了個節目效果。
周樂也嘗試著摔打,他的動作不如老師傅那么揮灑自如,但勝在協調性和核心力量好,模仿得頗有幾分樣子。
他專注於感受麵團在手中的延展性和韌性,試圖理解那股巧勁。
他對鄧潮說:“潮哥,這有點像……嗯……控制核心發力,帶動肢體,不是光用手臂蠻力。”
他幾次嘗試后,雖然扯出的麵條寬窄不一,但總算能完整地扯出一根長長的“褲帶”了,贏得了王師傅“不賴不賴”的評價。
最后是調味。
熱油潑在準備好的辣椒麵、蒜末、蔥上,刺啦一聲,香氣瞬間爆炸開來,再調入醬油、醋等調料。
一碗令人食指大動的biangbiang面就完成了。
學習過程充滿了歡聲笑語和手忙腳亂。
另一邊,陳賀鹿晗組學習手撕面,各種奇形怪狀的面片滿天飛。
王保強郭滔組學習漿水魚魚,節目效果自然也是好的不像話,郭滔雖然是本地人也吃過這種魚一旦真要做的話還是有些難度的。
就這樣一直到他們勉強學成歸來,三組人馬在一個節目組租用的大院子里匯合。
他們需要先后把自己所學的東西給做出來,至少要在小范圍內再做一遍鞏固一下,以便進行后續的任務。
院子里頓時雞飛狗跳。
最開始的就是鄧潮這一組,但在鄧潮主動提出的分工之下,周樂沉穩地揉面、醒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