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林,你也想?”方曉問道。
“要是可以,誰不想呢。尤其是晚上的一些急診,不過我沒你臉皮這么厚,大半夜的折騰醫大的專家。”
“臉皮厚?別扯淡,我那是沒轍。”方曉不屑的說道,“最近這段時間,我們慢診的遠程手術占了90%的比重,患者手術效果都很好,現在已經積累下來一定的口碑了。”
“哦?都有什么手術?”林主任心神一動。
消化內科這些年雖然攬下了不少內鏡微創手術,但在某些高難度術式上始終力不從心。
最典型的就是胃底靜脈曲張破裂大出血的急診處理——鏡子剛進去就是滿眼血海,視野一片模糊,根本分不清哪是血管哪是黏膜。
這種手術做下來,不僅救不了患者,連術者自己都會陷入深深的自我懷疑。
特別是當技術水平不足導致患者死亡時,再豁達的醫生也會被愧疚感折磨得夜不能寐。
但如果有上級醫院的技術支持,情況就截然不同了。
就像黑夜中突然亮起的燈塔,專家們的一個電話指導、一段遠程會診視頻,往往能讓束手無策的基層醫生找到突破口。
那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頓悟感,有時候比手術本身更讓人銘記。
從前,因為距離的原因,急診手術極少能找到相關的技術支持,畢竟有時間限制。
但要是可以遠程手術的話,那就是另外一回事。
“介入手術、腹腔鏡手術都可以做,但胃鏡下止血的手術我沒問過,不知道行不行。”
“……”林主任心里把這件事記下來。
萬一真能成呢?
這個念頭一冒出來,林主任對“小孟“的輕視頓時消散了大半。
他這才恍然大悟——難怪方曉對那個“年輕醫生“的態度如此特別,原來背后牽扯著與醫大一院的合作關系。
林主任心里暗自懊悔。
若能借著這個機會與醫大一院搭上線,以后科室遇到疑難病例就有靠山了,自己的晉升之路說不定也能順暢許多。
包括一些搶救失敗的患者,只要和醫大那面關系足夠緊密,半夜送上救護車,爭取能有一口氣送過去,算是一種解決辦法。
哪怕患者死了,見自己積極聯系上級醫院,怨氣也能少幾分。
“老林,別琢磨讓醫大幫你背鍋啊。”方曉見林主任眼珠子直轉,便警告道。
大家都是千年的狐貍,心里想的什么聊齋都清楚。
林主任有些不好意思,嘿嘿笑了笑。
“其實更多的好處,你現在還看不見。”
“好處?比如說呢?”林主任不解。
“比如說診斷啊,眼前這個胰性血液的患者就是例子。”方曉道。
“你說這個,我可就不同意了。分明是十二指腸壺腹部不明原因的出血,怎么就胰性血液了呢。”林主任還是不同意。
方曉并未與林主任爭辯,而是轉身去和患者家屬溝通病情。
出人意料的是,林主任并未留在辦公室,而是默默跟在方曉身后,全程冷眼旁觀著這場醫患交流。
沒看多久,林主任就發現了第一個顯而易見的好處——患者家屬的配合度出奇地高。
無論是“醫大一院“這塊金字招牌,還是那位享譽國際的杰森教授的名頭,都像一劑強心針,讓原本焦慮不安的家屬瞬間安心不少。
林主任注意到,當方曉提及“將由美國頂級專家杰森教授遠程會診“時,患者妻子緊攥的雙手明顯放松下來,眼里甚至閃過一絲希望的光芒。
這種無形的信任感,正是基層醫院最缺乏卻又最珍貴的資源。
簽字流程結束后,手術準備工作有條不紊地展開。
林主任全程沉默不語,目光若有所思地追隨著方曉的身影。
且不論“小孟“對胰性血液病的診斷準確與否,單是今天這場異常順利的醫患溝通,就足以讓人深思。
這其中摻雜了太多微妙因素——上級醫院的光環效應、國際專家的權威加持、患者對先進技術的盲目信任種種復雜的變量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難以言說的醫療生態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