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反思文學當道,大家都在批判,而你這篇似乎有點反傳統了,你的態度更溫和,似乎不太符合當下主流語境。”
魏明:“是的,我又寫了一個不太典型的故事。”
“又?”
魏明解釋道:“《雙驢記》,哦,就是給《收獲》的那篇,也是一篇有些不太一樣的知青文。”
“你說是根據你父母和這對夫婦的事跡改編的,這對夫婦有什么故事嗎?”白舒榮問。
不怪她不了解,嚴紀彤和王柏玲在國慶前夕才剛剛從巴西回國,關于他們的報道還不算多。
等年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業巨頭都會相繼報道他們的事跡,然后才有張賢亮的那篇《靈與肉》。
“這對夫妻是在西北搞優良豬種研究的,我最早聽到王柏玲的名字是去年的全國科學大會,同時她還有一層華僑的身份……”
“其實去年他們就收到了巴西的簽證信函,全家五口人都被批準移居巴西。
“因為和父母分開了三十年,他們決定全家去探親
“到了那邊,父母家大業大,幫他們安排了好了一切,工作,教育,房子,全都不需要他們費心,甚至解決了綠卡。
“他們一走就是一年,恐怕也沒人覺得他們會放棄海外優渥的生活條件回到祖國吃苦,但就在前不久,他們一家五口全部回國了。”
“啊!”白舒榮驚訝道,現實中竟然真有許盛放這樣的人?
白舒榮準備稍后找來相關報道看一看,旋即又問:“那你父母和這對夫婦的經歷也差不多嗎?”
“哦,我父親倒是沒有富豪親爹,但他大伯在對岸,不過因為村民大都很善良,所以他倒是沒怎么受罪,里許盛放和魏芬芳的愛情故事主要是取材于我父母,我母親就是一個從川渝逃荒過來的女孩,被我奶奶收留后嫁給了我父親,至今都還沒找到那邊的家人……”
講完故事創作的背景后,魏明問:“白編,需要我拿回去修改嗎?”
那邊傳閱的幾個編輯小聲嘀咕道“這還改啥啊,直接發!”
白舒榮笑笑:“我這關完全沒問題,主題非常好,這是時代需要的聲音,你先回吧,等會兒我拿給負責人過目。”
現在嚴文景雖然實際上行使主編職責,但卻沒有給他這個職務,對外稱“負責人”。
魏明點點頭,跟眾編輯告辭,白舒榮找到了嚴文景,其他幾個編輯依然在討論剛剛那個故事。
“這個故事會火!”
“我覺得會比《二牛》還火!”
“肯定的啊,畢竟《牧馬人》的題材優勢太大了!”
《二牛》說到底甚至可以歸類為抗日,現在這個類型早就過氣了。
它能掀起這么大熱度,全靠魏明新穎的寫作手法和大膽老辣的文筆,以及眾多評論家的捧場,其中北大發表的評論文章就不下十篇。
這也是背靠北大的好處之一。
當嚴文景讀過全文后,他突然覺得之前對第三期13萬冊的首印量有些保守了。
要不直接15萬吧!
而這時候《燕京文藝》首印都沒這么多,他這是想要一舉超過《燕京文藝》啊!
白舒榮笑問:“主編,那稿費標準……”
……
魏明回到北大后直接就上班了,不過跟梅文化巡至勺園的時候,他讓小梅在外面等自己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