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上班的時候穆蓉把磁帶拿給朱霖后,朱霖欣喜不已,還以為那小子把自己忘了呢。
不過一聽磁帶里第一首歌,算了,你還是把我忘了吧,這啥啊,我都不想給錢了。
還好除了第一首怪歌外,后面的歌都很輕柔,這次就不賴他的賬了,不過等自己什么時候有空去北大再還錢吧。
這時梅琳達已經把《天書奇譚》的原稿還給魏明了,并給了很高的評價。
“你什么時候有新作了可以讓我看看。”
“哦,快了。”魏明想了想,“再過幾天會有個中篇發表。”
此時《收獲》11月刊已經到了發布倒計時,只不過現在對于首印冊數還沒有最終定下來。
小小《花城》膽子不小,37萬冊,你賣的完嗎!
踩著大哥上位的意圖太明顯了。
經過一番討論,最終確定了下來,首印40萬冊!
這也是復刊以后最高的首印冊數。
至于為什么會有這么高的底氣,當初還是一個新人的魏明是一個重要原因。
從九月開始,魏明出道不過兩個多月,就已經憑借《鴨先知》和《二牛》在文壇創下了偌大的名頭,再加上他那兩首詩,著實擁有一些鐵桿粉。
而且《雙驢記》不僅是現下最熱門的知青文學,而且還是魏明真正意義上的處女作,肯定能為雜志帶來不小的關注。
而且除了魏明,這一期的《收獲》其他作者同樣也不弱。
另外還有一篇馮驥材的中篇《啊!》。
37歲的馮驥材步入文壇的時間也并不長,以前他是天津男籃的中鋒,受傷之后轉入美術界,在天津書畫社從事繪畫工作。
第一次搞寫作是因為研究義和團歷史跟人合寫了一部《義和拳》的書,也為他后來創作《神鞭》奠定了基礎。
今年馮驥材才算是真正成為一名作家,他的傷痕《鋪花的歧路》發表在《收獲》3月那期。
而這篇同題材的《啊!》功力更上一層樓,可以算是他的早期代表作了。
除了魏明和馮驥材,另外還有一位青年作家葉辛,他的長篇連載《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將在這一期《收獲》發表大結局。
寫知青文學魏明不是專業的,但葉辛算是知青文學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了。
明年他的一部《蹉跎歲月》直接把《收獲》帶到了百萬發行量的巔峰,之后還改編成了電視劇。
雖然這三人出道時間都不長,不是文壇老炮,但《花城》的高發行量靠的也不是老人。
老人的文字和故事跟當今的讀者已經脫節了,文壇是新一代的天下。
到了11月25號,40萬冊《收獲》開始陸續在全國的書店、報刊亭、郵局鋪開。
雖然第一天沒有全部發出去,但40萬也沒有堅持太久,火爆之勢已然形成。
北大外面的報刊亭,老頭早有準備,知道魏明在北大的人氣,聽說這個魏明又有作品發表,所以這一次備的《收獲》比上一期翻了兩倍。
但是當78中文系的戴堇華中午來買雜志的時候還是已經沒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