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敲門進去后首先找到了上次“路過”北大的編輯涂光羣先生。
涂編輯看到魏明后不禁眼前一亮,并喊了一聲:“魏明來了!”
眾編輯立即向他行注目禮,有的直接感慨出聲“好年輕啊!”
魏明摘掉帽子圍巾,心說:和自己的年輕相比,自己的帥氣才更顯而易見吧?
可能是涂編輯嗓門太大,隔壁詩歌散文組的組長周明也跑了過來,并跟魏明認識一下,他也想跟魏明約稿呢。
組的組長許以笑道:“老周,人家可是沖我們組來的,你這是干啥。”
周明:“我就先預約一下怎么了,又不耽誤你們的事,而且人家這不是已經給你們送過來了嗎,對了,叫啥名字啊。”
拿到稿子的涂光羣念了一下:“放羊班的春天,哈哈,這次輪到寫羊了。”
魏明特意請了一天假,所以他們看他們的,魏明就在旁邊撈著什么看什么,今天就跟他們耗這了。
世界上并沒有《放羊班的春天》這樣一篇或者影視劇,有且只有一部叫《放牛班的春天》的經典法國電影,魏明的這篇正源于此。
“放牛班”在臺灣方言中是指那些成績差、被認為沒有出息的學生所在的班級,通常這些班級的學生被社會邊緣化,處于一種被忽視的狀態。
這部豆瓣高達9.2分的電影原名的意思其實是《合唱團》,臺灣翻譯成了《放牛班的春天》,內地就直接用了這個譯名,其實電影里并沒有牛。
但魏明《放羊班的春天》里真的有羊。
在內地,也有類似“放牛班”的說法,叫“放羊”,比喻學生沒人管理,自由散漫,如同被趕到田地里讓它們自由覓食的羊群,貶義色彩沒有“放牛班”那么濃。
所以魏明的這篇里的孩子們并不是一群被定義為“問題兒童”的人,而是一群沒有老師,無人管教,長期被“放羊”的小學生。
這部電影魏明前世經常看,其實他一開始是不太喜歡小孩子的,但他的堂弟魏喜三天兩頭離婚,三結三離后搞出了七個兒子。
就這幾個搗蛋鬼平安叔兩口子根本管不過來,經常得塞幾個麻煩魏明。
為了更好的了解孩子,魏明看了這部電影,而且反復觀看,算是掌握了一些跟孩子溝通的方式方法,后來七個娃跟他關系都挺好,“大爺大爺”叫的很親。
雖然對這部片子很了解,不過魏明借只是用了電影的主體框架,內容大部分都是貼合本土的原創。
講的是一個音樂老師和一群學生從互相敵對到成為朋友知己,治愈了對方,也撫慰了自己的故事,而音樂也是他們彼此貼近心靈的重要工具。
第一個章節“春天在哪里”,也是男主角的靈魂一問,從這里就能看出來寫的是哪個時代。
沒錯,還是一篇傷痕,大熱分類,相當于起點的仙俠和都市,看到這涂光羣就覺得銷量穩了,魏明影響力最大的《牧馬人》就是一篇傷痕文學。
只不過《牧馬人》不是那種常規套路的傷痕文學,顯然《放羊班的春天》也不是。
故事發生在一個叫“塘底”,有山有水有樹林的南方村莊。
因為幾個調皮孩子把村長家的煙囪堵了,害的村長家里煙熏火燎,于是村長震怒,質問小學校長怎么管學生的。
校長也很委屈:“最近農忙,爹哪里顧得上啊,而且我認不得幾個字啊。”
“那老師也不管管?”
“你忘啦,前陣子整太狠,那蘇老師臉皮薄,投河了。”
看到這里,涂編輯想問問魏明是不是暗指老舍先生。
不過魏明已經不見,一問才知道是被周明帶去見主編李季了,也是個詩人,估計是去以詩會友了。
他繼續看,這父子倆的對話荒誕中帶著一絲冰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