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道是魏明聽了這些歌,所以冒出了創作這樣一篇音樂老師和小學生的故事?
結果看下去后發現,“采蘑菇的小姑娘”竟然是里男主角鐘老師為一位失學女同學特意創作的。
這里沒有標注是“引用”,那就只能是魏明這個作者自己原創的歌詞!
李曉林繼續看下去,《小草》《種太陽》,這兩個章節里面的這兩首歌竟然也都是里主角所創!
現在李曉林基本可以確定,最近聽到的幾首歌曲都是魏明創作的,應該是他為了寫特意創作的副產物。
可是副產物竟然都這么厲害嗎!
這個年輕人到底還有多少驚喜啊!
關鍵還是寫得好看,對于包括李曉林在內的不少人,音樂是可有可無的,但是對于鐘老師,他的生活中不能沒有音樂。
所以他除了用碗罐模擬敲擊樂器,還會用動物腿骨做骨笛,給學生們吹《送別》,等春天到了,還會用垂柳樹枝的皮給每個同學制作一個口哨,還會帶著學生們走進野外,傾聽大自然的演奏。
生動有趣的描寫讓李曉林甚至開始動搖,音樂好像還真是挺有意思的,只是他們從沒接觸過有意思的音樂,在他們的生活中,音樂主要是承擔教育作用的。
雖然故事很輕松,但魏明沒有忘記的這是一部傷痕文學,在輕松克制的主線故事下,還有鐘老師為了保護古樂譜被下放的起因,還有跟他高山流水的好朋友俞老師因不堪受辱自殺,以及為了跟他劃清界限,妻子帶著孩子和他離婚等暗線巧妙地穿插其中,叫人笑著笑著就想哭。
高明,太高明了!
李曉林再次為魏明高超的敘事手法拍案叫好,有些編輯跟她默契地對視笑了笑,顯然也是在看《放羊班》。
而有些編輯在看完《喬廠長后傳》后夸了一句蔣子龍老辣的文筆后趕緊翻開了《放羊班》。
直到故事的最后一章,鐘老師終于迎來了恢復名譽的一天,他帶著同學們走在春天的田野間,看著一個個笑容洋溢的孩子,對于第一章的疑問“春天在哪里”,他終于有了答案。
“在希望的田野上!”
但鐘老師終究是要離開的,他把自己最寶貴的善意和對生活的態度留給了這群孩子,本該獨自上路的他最終還是沒忍住,帶走了一個無父無母的孤兒陳皮,從此他也不再是一個人了。
李曉林看到最后抹了抹因為幸福和滿足而留下的眼淚。
“真好,真的!”
她感覺魏明在《牧馬人》之后又創造了一個新的高峰。
和那篇生猛新鮮的處女作《雙驢記》相比,后期的《牧馬人》和《放羊班》已經有些大師手筆了,中篇這一塊他應該沒什么對手了。
可惜這兩篇是《當代》和《人民文學》的,難怪《人民文學》有首印80萬的底氣,僅此一篇就夠了!
等其他編輯也看完后,大家立即對《放羊班的春天》展開了熱烈的討論,討論《喬廠長》的很少,討論《陳奐生》的則是沒有,還沒人看到第三篇呢。
而且還有不少人都提到了最近聽到的幾首歌,有人明確道《在希望的田野上》這首歌的詞曲作者就是魏明,甚至還打開收音機,想聽到重播。
《在希望的田野上》和《春天在哪里》這兩首歌也是魏明五首歌里面傳播最廣,重播率最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