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趕緊把雜志翻過來,并看到了《牧馬人》一家三口的劇照。
“誰?龔樰是誰?”彪子問。
梅文化:“就是梅琳達離開那天來找明哥的兩個漂亮姐姐里面的一個!”
彪子認真看了起來:“確實漂亮啊!雖然穿著粗布麻衣,但一看就是很洋氣的人。”
魏明眉頭一皺,這樣的造型都沒壓住雪姐的氣質,看來她這次體驗生活可得下點苦功了。
他把雜志奪過來。
“行了,趕緊上車吧,接下來還得坐三十多個鐘頭呢。”
上車坐定后,魏明看起了這期《大眾電影》。
他現在每期不落除了關注電影事業,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中斷了17年的百花獎要重啟了,也就是第三屆大眾電影百花獎。
年初就放出了這個消息,所以從今年第一期開始后面就有一個投票頁面,投票后郵寄給百花獎組委會。
這可是完全靠雜志用戶一票一票選出來的,所以今年開始《大眾電影》的銷量就節節攀升,每期都會增長幾十萬冊,相信百萬銷量也不遠了。
前面兩期魏明的選票都投出去了,魏明表示這一期的投票權就讓給梅彪他們倆了。
兩人立即翻看起后面的候選名單。
63部的大名單,意味著去年國內生產了63部故事片。
而就是這63部國產片,外加數量不多的外國譯制片,在1979年產生了279億觀影人次,平均每天有7000萬人次的觀眾在看電影,平均每人年均觀影數量28部(來自《電影年鑒》的官方數據)。
后世很多人經常以此斷定80年代前后是電影的黃金時代。
然而稍微動一下腦子就知道這里面的問題。
國產片只有63部,譯制片數量更少,總數按照100部計算吧,279億觀影人次,也就是平均每部電影都有2.79億觀影人次,就算譯制片數量多,平均每部也得有兩億觀影人次了。
然而現在一部電影真正能賣錢的35mm電影拷貝多的兩三百個,少的幾十個,拷貝的放映次數是有限制的,就跟vcd光盤用多了會花一樣,顯然無法創造幾億觀影人次。
大部分電影其實就像《祭紅》那樣撲的無聲無息,63部名單上的電影絕大多數是后世人聞所未聞的。
去年也就《小花》《保密局的槍聲》等寥寥幾部成為全民熱議的話題之作,能在電影院達到上億觀影人次。
其余的則基本靠農村流動放映沖擊數據,用的也都是16mm和8.75mm拷貝,搞不好在一個村子里放一場能把全公社的人頭都算上,統計相當粗糙,不能太當真。
因為這兩種格式的拷貝主要是用來惠民,向文娛生活匱乏的地區提供娛樂,并不指望能賺錢,也沒人太當真。
魏明正琢磨著,彪子和梅文化已經就選誰吵了起來。
我說《保密局的槍聲》更好看,他說《小花》更感人。
我說劉小慶演得好,他說陳充演技更勝一籌。
你說唐國墻實至名歸,我說孫道林技高一籌。
他們的爭論甚至把車廂里其他乘客都吸引了過來,大家一起辯論誰演的更好,車廂里好不熱鬧。
魏明則鬧中取靜地看起了三月新出的《當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