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后他重新介紹了一下,陳坪原,潮州人,中山大學中文系大三學生,恢復高考后第一批大學生,學識淵博,在同級學生中算是出類拔萃的。
“那他們是怎么找上你的?”
“太平洋公司找上了我們學校,本來定的是一個當過導游的中文系女同學,結果今天她突然不舒服來不了,然后就臨時把我叫來頂上了,”陳坪原撓了撓頭,“我當時正睡覺呢,確實有些突然。”
沒想到是這樣的,魏明冒昧地問了句:“那給錢不?”
“我給你嗎?”陳坪原猶豫了一下,手開始摸包。
魏明:“我是說他們給你。”
“沒有錢,能和魏作家同游,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怎么還能收錢呢。”陳坪原感覺跟魏明混幾天,沒準畢業論文都有了,真的是讓他掏錢他都愿意。
隨后魏明兩人出了賓館,坐上了開往黃埔軍校的出租車。
路上兩人暢談文學談的還是很開心的,魏明甚至建議:“你有沒考慮考北大中文系的研究生啊?”
“啊,我?”陳坪原為難道,“我沒想過,我之前是想在本校讀研的。”
魏明點點頭,研究生不來,博士你也得來,不來沒媳婦兒。
這位陳老哥未來也是學術大拿,北大教授,跟魏明一起吃過飯的77中文系夏小紅是兩口子。
黃埔軍校位于廣州hp區的長洲島上,當年的孫中山先生在廣州同時搞了兩個大工程,一個是黃埔軍校,一個是國立廣東大學,后來在中山先生去世后改名為“中山大學”。
所以如果說中山大學是陳坪原的母校的話,那黃埔軍校就是他的姨校,他來過這里不止一次了。
“其實黃埔軍校在廣州的時間只有不到三年的時間,四一二之后就搬到了武漢,不到半年時間因為寧漢合流又轉到了南京,最后則因為抗日戰爭搬到了成都。”
成都太遠,魏明就不再跑一趟了,他打算把廣州、武漢、南京三個校址都轉一轉。
黃埔軍校半年一期,魏明記得大爺爺是黃埔六期,27年入學,也就是說他當年先是在廣州,然后又去了武漢,應該沒有直接參與27年的四一二。
而那時候的爺爺魏森豪還是個小娃娃,他比大爺爺小了十幾歲,那時候曾祖已經過世,說一句長兄為父不為過,只是一直打仗,不能帶在身邊。
因為爺爺一直留在河北老家,七七事變的時候13歲的他恰好在燕京,目睹了日軍踏碎山河的無恥后毅然加入了我軍。
后來爺爺又跟著姑奶奶去了魔都,從事地下工作,從那時候開始,他們兄弟之間的對抗和矛盾才算正式展開。
但魏明肯定不能這么寫,入題太慢,而且爺爺在我軍的級別跟大爺爺在國軍的級別差的也有點大。
所以在創作的時候,魏明需要把兩兄弟的年齡差抹掉一些,讓他們可以同時經歷20年代那段波瀾壯闊又波詭云譎的歲月。
隨著陳坪原對黃埔軍校的介紹,魏明一邊拍照,一邊思考這部的開篇該怎么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