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份的魔都還有一些寒意,再加上沒有暖氣,所以早上魏明真舍不得自己焐了一宿才焐熱的被窩。
不過今天自己還有很多事情要做,所以早上八點鐘他就起床去外面找館子吃飯了。
上次來的時候他對魔都的館子望而卻步,現在卻不一樣了,一份排骨年糕,一碗小餛飩,根本不在乎價格。
今時今日,他甚至能在和平飯店安排一頓。
等他進了《收獲》編輯部后,李曉林首先對魏明的書名驚訝了一下,直接用偉人的詩作為名字,這會不會不太合適?
不過看完大綱,看到故事以49年我軍拿下南京作為終點,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還真是一個合適的名字。
“小魏,跟我見一下主編吧。”
“好!”
來到了巴老的辦公室,他精神頭比去年不差,笑容可掬道:“小魏來啦,坐坐坐。”
看來李編已經跟他說過魏明的這篇新作了,他直接伸手接過那篇大綱,看到名字的時候也明顯一怔。
他贊了一句:“好名字。”
這個名字可以看做魏明在表明他的立場,我都取這個名字了,肯定不能犯原則性錯誤。
怕就怕如此大氣魄的一個書名,里面的內容卻寫的畏手畏腳,失了豪氣。
《人間正道是滄桑》講的是河北一個江姓地主家庭的故事,大綱直接從老太爺江赤俠的軼事開始,少時習武,隨后參軍,見證了許多大事件后退隱,原型就是他家曾祖魏疆,所以主角一家就姓江了。
魏明打算把江老太爺的故事放在序章里,用較短的篇幅度過清末到辛亥前后這段歷史,不過短短一段內容就涉及到袁世凱、馮國璋等大人物,而且都跟江老爺子有千絲萬縷的關系。
巴老在看大綱的時候覺得期待感是非常強的,并根據描寫江赤俠的寥寥數語看到了很多民國時期現實人物的影子,比如杜心武、孫祿堂、李書文等。
隨即視角來到了中山先生逝世的1925年,并引入下一代的江立中、江立華、江立民三兄妹。
實際上是四兄妹,江赤俠和小姨子又生了一個最小的江立族,湊了一個“中華民族”,不過戲份不多,大綱里也沒有提及,是要在最后點題用的。
“中華民”三兄妹各個都不是省油的燈,也都和那時期的國共高層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按照魏明這個創作思路寫下去,確實很容易犯忌諱,會出現很多甚至還在世,并擔任要職的高層人物,難怪他會有《收獲》不敢發表的擔心。
三千字看得很快,不過對于一部長篇,三千字可能主要人物都寫不全,巴老只能看得出這部的野心極大,寫作難度也高,這要是讓他寫成了,必是一部鴻篇巨作。
這讓巴老想起了當年自己創作《激流三部曲》的時候也不過才27歲,年輕人,就要敢于挑戰高難度,老了就沒那個心氣兒嘍。
而身為作家,長篇是非常考驗一個作家能力的類型,巴老自認他的文壇地位幾乎都是由《家》《春》《秋》,尤其是最早創作的《家》來確立的。
魯迅先生吃虧就虧在沒有一部長篇著作,要不然他們哥幾個根本不配跟魯迅先生放在一起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