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老問:“你這篇打算寫多長?”
魏明:“我自己估摸著起碼要寫50萬字。”
李曉林驚嘆一聲,五十萬字啊!篇幅是魏明之前那些中篇的十倍!
50萬字,跨越25年,會寫到黃埔學習、黃埔東征、中山艦、北伐戰爭、四一二、井岡山、西安事變、平型關、皖南事變、重慶和談、三大戰役等等,還是很緊張的,魏明希望能寫的緊湊一些。
見魏明第一次寫長篇就要挑戰這么大的篇幅,巴老擔心他寫著寫著會寫偏,很多寫長篇的作者都會犯這種錯誤,走到最后就忘了自己為什么出發。
“這部可有貫穿全篇的核心思想嗎?”巴老問。
魏明想了想:“救國之主義,理想之沖突是我想在書中探討的。”
巴老點點頭,“沖突”二字應該就應在立中和立民兩兄弟上,他們是主角,而弟弟立民更是核心主角。
大綱里寥寥數筆對立民的刻畫已經讓巴老看到了一個鮮活的,不同尋常的我黨高層將領形象。
巴老還有一問:“這段歷史中出現的人物幾乎都是已經定性的大人物,生平都經得起推敲,對岸的還好說,戲說也就戲說了,我方很多老將還在世,就算不在世,他們的后人也都擔任要職,你如何平衡現實和的戲劇性觀賞性呢。”
魏明明白他老人家的意思,是戲劇化的創作,戲劇沖突是非常必要的,要不然直接寫名人傳記好了。
但寫的又是近代歷史,很多事情就不允許過分戲說,魏明這種名氣的作家,肯定很多人都在盯著呢。
魏明道:“里的主要人物,比如男主角兄妹三人,大姐的男人,男主的老師妻子這些人,都會是原創人物,頂多就是把一些真實人物的特性和經歷加在他們身上,還有些如今正在位上的大人物,我盡量把他們安排在故事背景里,不讓他們正式參與到劇情里。”
巴老略一沉吟,最終點點頭。
魏明問:“巴老,那我是確定可以寫了?”
“寫,”巴老堅定道,“只要不是昧良心的,有什么不能寫的,只要你敢寫,我們就敢發。”
有這位當今文壇第二人這句話,魏明就可以甩開膀子寫了。
不僅如此,巴老還給他開了一個書單,表示對他的創作或許會有幫助。
“這些書你們北大圖書館可能還找不全,可以去燕京圖書館找找看。”
燕京圖書館就是后來的國家圖書館,也是中國藏書最多的圖書館,只是這些書目有些普通人也是不能查看的,巴老叫他找作協幫忙開證明。
看著這些書名,魏明感覺自己想要開書的日子又要推遲了。
這時李編輯還問他:“大概什么時候能寫完啊?”
魏明把書單珍重地收起來:“今年夠嗆能寫完,搞不好要明年了。”
意思是可能還要一年時間,對于50萬字以上的這再正常不過了,甚至還有點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