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敏也意識到現場氣氛有些不對勁,于是乖乖同意。
包裹打開后東西還不少。
因為魏明跟周惠敏也聊過電影,所以魏明就把撕掉了投票頁面的幾本《大眾電影》雜志也寄給了這位筆友。
另外還有一盒抗得住長途運輸的燕京糕點。
最后才是那盒《放羊班的春天》磁帶。
這些東西運去香港,花費可不低,不過魏明就當是投資了。
爺爺那邊權當自己盡孝了,想賺外匯只能靠阿敏了。
周媽媽首先翻了翻雜志,就是一本電影雜志,并沒有什么不健康的圖片,很符合她對大陸的認知。
糕點嘛,叫什么“稻香村”,兩人品嘗了一下,周媽媽感覺倒是更像魔都附近蘇州的口味,忍不住多吃了兩塊。
見媽媽喜歡,周惠敏覺得很有面子,同時又有些為難:“這個阿明太客氣了,寄了這么多東西,我怎么回禮啊。”
一些香港特色美食她倒是買得起,就是這個郵費有些肉疼。
周媽媽則道:“禮數不能缺,回頭可以買一些巧克力或者大陸沒有的新鮮玩意兒,錢不夠問我要。”
聽到媽媽這話,周惠敏更多的是不忍,媽媽打幾份工供養自己已經很辛苦了,自己還是簡單回個信好了。
這時周媽媽又指著磁帶道:“這是什么?大陸的音樂嗎?”
“應該是吧,《放羊班的春天》,好奇怪的名字。”周惠敏拿起來看了看,沒有看到《鄉戀》,有幾首歌比較陌生,另外還有幾首則略有耳聞,如《送別》,不是弘一法師寫的歌嗎?
“媽媽,我們聽聽吧!”
周媽媽:“邊吃邊聽吧,吃完寫作業。”
于是只剩最后一封信還沒看,她們聽起了歌,第一首就是《春天在哪里》。
周惠敏也經常聽國語歌,而且這還是一首兒歌,對她來說完全沒有難度,幾乎一首歌之后她就學會了。
第二首《采蘑菇的小姑娘》又是一首兒歌,難度有所升高,她覺得自己需要再聽兩遍才能學會。
第三首《小草》,周惠敏一下子就被演唱者的嗓音吸引了,很抓耳,至于歌詞,感覺像是有些悲傷,又有些勵志的樣子。
第四首《種太陽》是一個男孩唱的兒歌。
第五首《在希望的田野上》,這好像是剛剛四位歌手的合唱,幾個明顯未成年的嗓音合在一起,倒是有了一些氣勢,周惠敏感覺自己唱不來。
“媽,我吃好了,我去寫作業先!”周惠敏把雜志和信帶進自己房間并關好門。
剛剛聽歌的時候她就懷疑,這些歌該不會就是阿明寫的吧?
如果真的是,那他還真的挺有才華的,雖然基本都是兒歌,但能寫的如此朗朗上口,對于一個大學生,這已經很不容易了。
然而打開魏明的來信,她天塌了,原來阿明并不是北大學生!
在信中,魏明這么說。
“雖然我很年輕,但阿敏你可能誤會了,我并不是北大學生,我是在北大工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