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郭見梅看完之后的第一個想法就是魏明又出了一首代表作!
上一首還是《成都》,大家光顧著玩梗模仿了,文學性思想性倒是沒什么可說的,但這一首,仿佛第一次看到《理想》時的激動。
對了,讓振云也看看!
郭見梅剛想把校刊拿走,她看了一下查海生:“冬子你要不要抄一下?”
査海生搖搖頭:“不用了梅姐,都在我腦子里呢。”
郭見梅一走他就一字不差地默寫了下來,15歲就能考上北大的小天才,這都不叫事兒。
而在郭見梅找到劉振云的時候,他們78中文系早就把這首詩傳開了。
戴堇華:“好詩,好詩!魏明終于又寫出了一首正兒八經的詩,之前那首《成都》叫個啥啊。”
劉振云嬉皮笑臉道:“我還挺喜歡《成都》,那是我對詩歌最感興趣的一段時間。”
熊光炯:“感覺魏明這首詩似乎意有所指。”
張嫚齡:“感覺他應該是針對最近《中國青年》那篇文章而寫。”
戴堇華:“應該是了,看到這樣的詩歌還有什么可迷茫的,只管風雨兼程就完了!”
又有幾名同學搶到了校刊準備摘抄。
劉振云正跟同學們聊著,一抬頭看到了梅子,趕緊走出教室,兩人一路討論這首詩直到食堂。
劉振云感覺仍有回味,于是從食堂出來又去南門看能不能碰到魏明。
結果宿舍里只有喬楓和梅文化,楓哥的丈母娘已經來燕京了,他也正式搬回了宿舍。
“明哥回家了?”
梅文化回道:“說是去琉璃廠了。”
“去那干啥啊?”
“文人騷客去琉璃廠多正常啊。”
琉璃廠、潘家園是經常出現在文玩圈的地方,不過魏明現在財力并不允許他玩古董,有那個錢他寧愿先實現電器現代化。
他來琉璃廠主要是為了龔樰,她那幅《紫葡萄》之前沒裝裱,所以昨天來這里找了個店裝裱一下,今天是來取的。
這里名店云集,大名鼎鼎的榮寶齋、一得閣、槐蔭山房都在這條街上。
魏明就隨便找了個小店,老板并沒有笑話龔樰這幅畫,做得很用心,小生意也是生意嘛。
魏明看他裝裱的不賴,又買了一些墨水、宣紙、毛筆,是時候把自己的毛筆字拾起來了,而且以后雪姐來了也不用再借隔壁老吳的了。
小生意頓時變成中等生意。
魏明離開的時候恰好路過榮寶齋,這是一家專門經營文房四寶的百年老字號,具體應該有三百多年了,最早叫“松竹齋”。
榮寶齋也承接裝裱工作,不過接待的都是大客戶,魏明在大會堂見過的那幅《江山如此多嬌》就榮寶齋負責裝裱的,是由傅抱石和關山月兩位大師歷時三個月完成的,畫上還有偉人的題字。
90年代之后大會堂懸掛的《江山如此多嬌》就是臨摹復制版了,因為原版幾十年時間發黃變舊,還因漏雨原因造成畫面局部損傷,而負責臨摹工作的也是榮寶齋。
除此之外榮寶齋還承擔著創匯重任,除了友誼商店,在榮寶齋也可以用外匯或者外匯券買到齊白石、李可染、李苦禪、王雪濤,以及魏明的鄰居吳作人等人的畫作。
魏明暫停了摩托車就是因為看到了吳作人老先生。
老頭也注意了魏明,趕緊對他招招手,魏明鎖好車進了榮寶齋的大門,門口這個牌匾是郭沫若題寫的,進去后還能看到啟功、齊白石等人題字的牌匾。
“小魏你怎么來琉璃廠了?”
魏明晃了晃自己的手上的卷軸:“我來取畫。”
吳作人:“是那天借筆墨作的畫?”
“對。”
吳作人來了興趣:“我可以看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