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老遺憾道:“你來晚了一步,我們已經答應《大公報》了,從六月起就要開始連載了。”
到時候魏明又能收到一份轉載的收入,還是港幣。
把酈國義送走之后,巴老看著茅盾文學獎最終定稿的評獎標準,這份標準明天就要公開了。
到了天黑,魏明靠在座位上打著瞌睡,老茂已經從老唐手上拿到了《收獲》的權,此時看到最后結局處,忍不住眼眶濕潤,這種家國情懷的處理,太他娘的到位了,太他娘的高級了!
從一開始序章的江赤俠從江湖到軍隊,再到尾章江赤俠入土,“中華民族”四兄弟姐妹的名字排成一行刻在墓碑上。
然而“中”逃往臺灣,“華”去了美國,“民”留在了大陸,“族”尚未成年。
“此時江立民看著父親的墓碑,只有一個念頭,希望兄弟姐妹四個能跪在父親墳前,齊刷刷磕三個頭,待站起后掃掃膝蓋上的土,拋下過往的不愉快,兄弟間抱一抱,笑一笑,回家的幽靜小路上,看著小弟無憂無慮的玩鬧,在不知不覺間一點點長大……”
這一段寫得真好,平實動人,意韻深遠,老茂很想跟大家討論,可惜人家都已經看過了,也早就討論過一輪了,此時睡得睡,迷糊的迷糊,沒人跟他說話。
他只能憋著,憋的實在受不了就去列車廁所解決一下,回來后困意襲來。
第二天,電影學院內,來上課的朱霖聽到同學們對《人間正道是滄桑》的討論心中那叫一個美,那可是我男人寫的。
阿龍聽到同學們的討論也很得意:那可是我兄弟寫的!
此時柳如龍正在為香港之行做準備,他們《秦時明月》已經完成了前面三話的內容,這對于大陸漫畫界是前所未有的風格上的創新。
不過因為太創新了,所以只能瞄準海外市場。
同一棟宿舍樓里,張易謀剛剛看完《人間正道是滄桑》,作為大伯也在臺灣的人,他看完最后一個篇章的感觸是相當深的。
前兩年如果大伯回來,起碼還能看到奶奶,可現在再回來,就只有一個墳頭了,而奶奶去世前最掛念的就是這個不在身邊的大兒子。
此時兩岸也沒有信件往來,是死是活都不知道。
這時同宿舍的顧嘗衛拿著一份《文藝報》進來。
“快看快看!茅盾文學獎的標準出爐了!”
另一個同學呂樂道:“我看看我看看。”
張易謀沒看,同學們直接念了出來。
首先是入選標準。
“需是13萬字以上的長篇,且須要在大陸出版。多卷本作品需全書完成后參評,少數民族文字作品需翻譯為漢文出版……”
第一屆評選時間是從1976年至1981年的作品,以后則是以“三年”為一期(后改為四年)。
另一名同學張會軍道:“你們說《人間正道是滄桑》能得獎嗎?”
顧嘗衛:“魏明會不會太年輕了,有時候不是寫得好就能得獎的,你們沒看金雞獎的報道嗎,他就沒得獎。”
呂樂:“我覺得也是,畢竟才20歲,以后有的是得獎機會,評獎人肯定要想著先給老前輩了。”
張黎道:“而且這部寫了不少偏正面的果黨人物,雖然我很喜歡,只恨這不是我的的作品,但外界其實還挺有爭議的。”
最后張易謀合上《收獲》,淡然道:“你們不要忘了,茅盾先生臨終前的最后一篇文章是什么。”
“嘶!”張黎倒吸一口小宋嘉,“怎么把這事兒忘了。”
大家這才想起來,茅盾先生去世前最后一篇文章就是《人間正道是滄桑》的序言,只是這篇文章一直沒有發表,大家都快忘了這事。
這象征意義可就太重大了,說不定先生臨終前就定下了《人間正道》的得獎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