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如此,也無法做到人手一本《收獲》。
魏明就沒有,不過他昨天買了一本杭州地方志,民國時期出版的,還是繁體豎版,厚厚一本,看著也挺有意思。
老茂問魏明:“一個火車上的小攤上就有這么多《收獲》,這一期發行量肯定不少吧。”
魏明道:“好像首印130萬冊。”
又是一個歷史記錄,《收獲》是奔著一次性滿足全國觀眾對《收獲》的需求,130萬冊后沒想過要加印了,而且單行本也要等下半年再說了,讓市場消化一下。
老茂嘶嘶作響,130萬冊就是130萬碼洋,哪怕紙張印刷發行成本擺在這,也有幾十萬的盈利了吧,合該人家魏老師賺這錢。
這一路上魏明是無法清閑了,因為他這個原著作者在這里,大家對作品有什么疑惑,或者哪里想要討論都會找他。
往往聊著聊著就會變成集體討論,車上有幾個八一廠的同志是真的上過戰場,遠的不說,近的就有一位攝影師剛剛從老山前線拍完紀錄片下來,所以說起打仗的劇情來頭頭是道。
說起戰爭的殘忍也是唏噓不已。
《人間正道是滄桑》第三部從日本投降開始,可以說是一場兄弟之戰,同胞之戰。
這一部分最大的看點就是江立中和江立民兄弟倆的隔空斗法,夾在他們中間的江立華干脆選擇出國,眼不見心不煩。
而江立華在美國的視角也很重要,借她之口,還原了美國人和海外華人眼中的解放戰爭,這種角度對于國人還是相當新鮮的。
魏明的作品總有新東西,這也是他的作品總是很有市場的原因。
唐生明家,功德林優秀畢業生們又聚在這里看書了。
唐生明在這一部里看到了自己的左右逢源,大義不失。
沈最看到了戴老板之死,自己慘遭排擠,蠅營狗茍。
文小強看到了自己一條路走到黑的無奈和酸楚,若是自己當初沒有意氣用事,好好跟大表哥說說,十大帥不敢說,十大將必有自己一席之地啊。
今天黃維也來了,將近八十多歲的老頭,從功德林出來后一直致力于永動機的研究,最終也沒研究出個啥。
如今重新看到自己熟悉的歷史,雖然作者對自己的戰術水平評價不高,但對自己的人格沒有侮辱,他很滿意。
待看完全文,定格在江赤俠在老家的墓碑上,下面是他的四個子女,江立中,江立華,江立民,江立族。
“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啊,”黃維嘆息一聲,這立意真心不錯,“可惜老杜是看不到這個結局了。”
就在半個月前,杜聿明病逝于協和醫院,享年77歲。
杜是黃埔一期,算是黃埔系的代表人物,有“虎將”之稱。
后來又得了一個“救火隊員”的稱號,哪里打不過了老蔣就把他派去哪里,哪怕有病也得上。
哪怕到了功德林,他也是一號人物,文小強等人都服他。
晚年的杜一直致力于統一大業,哪怕女婿在美國地位很高,但他最終還是選擇回到國內做一些事情。
唐生明笑著對文小強道:“這就不用你操心了,老杜如果想看,之前肯定早就看過了。”
他可是知道的,這部的原稿在上面流傳的很開,只不過太搶手,他沒搶到而已。
別說唐生明搶不到了,連有些大報都搶不到。
這天魔都《文匯報》的酈國義同志找到《收獲》編輯部拜訪巴老,他此行是代香港《文匯報》轉達想要連載《人間正道是滄桑》的意愿。
此前蔡省三的文章就讓香港讀者知道了《人間正道是滄桑》,如今四個月過去了,不少香港知識分子通過《文匯報》《大公報》對這部作品的報道認識了這部,但終究未知全貌,所以想要看到正文的聲量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