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餐和機場,絕配!
魏明一行人乘坐的是德國漢莎航空公司直達法蘭克福的航班,飛機上,起飛前,香港三聯書店的潘耀明給魏明介紹了一位老者。
“這位是劉以鬯先生,跟我們同行。”
潘耀明還要進一步介紹劉以鬯,但他沒想到魏明竟然認識劉老。
“您好,”魏明跟這個頭發有些白的老頭握了握手,“我看過您的《酒徒》和《對倒》。”
劉以鬯哈哈一笑:“我的書不暢銷的,讀著也不如金庸小說流暢放松,沒想到你竟然喜歡讀。”
魏明:“倒也談不上喜歡。”
劉以鬯一愣,旁邊的潘耀明也呆住了,剛要找補兩句。
魏明繼續道:“我的目的比較功利,為了盡快了解香港,創作香港相關的劇本和歌曲,所以有段時間大量閱讀了香港的文學作品,而香港哪有什么真正的文學啊,劉以鬯作品除外。”
魏明這話評價算是相當高了,香港是文化沙漠,這話不假,所以底蘊不足,通俗文學盛行,這方面以金庸為代表。
而搞嚴肅文學的就少多了,在香港嚴肅文學領域能夠跟選一個跟金庸相提并論的恐怕只有劉以鬯了。
他被譽為“香港文壇教父”,其中《酒徒》被譽為中國第一部意識流小說,王家衛是他的鐵桿擁躉,受他的作品影響很深。
什么《樣年華》《2046》,就像是影像化的劉以鬯作品。
這也是魏明談不上多么喜歡的原因,因為真的不是那么容易懂。
魏明說的坦誠,劉以鬯并不生氣,他也表達了對魏明作品的看法。
“我最喜歡的就是你最新的那部《陽光燦爛的日子》,虛虛實實,就像是青春一樣。”這部小說在《十月》發布不久就被《文匯報》轉載了,香港也能看到。
這時飛機起飛,潘耀明為了方便大陸香港兩位文壇老少聊天,特意換了位置,讓他們倆坐在一起。
潘耀明這位三聯書店的業務主任后來加盟明報,擔任《明報月刊》的總編輯,也是香港文學的重要推動者。
劉以鬯是魔都人,雪姐的老鄉,建國前在魔都就開始寫作了,只是當時籍籍無名,來到香港后才終成大器。
他的作品引入了很多西方的寫作技法,對魏明了解西方作家格局很有幫助,魏明也會跟他講講最近大陸有什么冒頭的新作家,一老一少樂呵呵聊了一路。
因為是德國的航空公司,魏明提前吃到了德國香腸,喝到了德國啤酒。
德國是香腸之國,種類繁多,吃法各異,他們吃到的是經典的烤腸配面包,再擠點芥末醬。
腸是牛肉腸,沒有膻腥味,而且肉料十足,無肉不歡的魏明吃得很開心,還尋思著回去的時候帶一些呢。
因為時差的緣故,他們中午出發,歷時12個小時,抵達西德法蘭克福的時候才剛剛天黑。
法蘭克福機場很大,據說是歐洲第三大機場,僅次于倫敦希思羅國際機場和巴黎戴高樂國際機場,這里也是德國最大的客運和貨運樞紐。
飛機降落前魏明一行人可以看到機場上密密麻麻的飛機,魏紅哇了一聲,簡直太壯觀了,大家都渴望祖國有朝一日能有這么大的機場,這么多的飛機。
來到這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大家既興奮又忐忑,魏明讓小紅緊緊跟著自己。
這里人很多,比一年中任何時候都多,有不少都是來參加書展的出版人或者文化界人士。
落地后領隊劉副局長先是在機場兌換了一些聯邦德國馬克,魏明趕緊跟上,他這次沒想著國家的錢,所以自己也兌了一些。
結果劉副局長尷尬的發現,魏明一個人兌的馬克比他們一隊人的總和都多,這小子太有錢了!
現在1美元大概相當于2.5馬克,魏明先兌了一萬馬克,還剩了一些美元以備不時之需。
出來的時候有大使館的文化專員舉著牌子接他們,中國和西德在70年代已經建交了。
“麥克同志你好。”劉杲副局長跟來接機的大使館專員握了握手,顯然早就認識,這不是外國名字,人家就姓麥名克,英文名ike。
麥克一一跟大家認識了一下,見到魏明尤為激動,身在國外卻總能聽到一位同胞的輝煌成績,那是非常鼓舞人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