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在中國很多大學生他們朝氣蓬勃,極富探索欲,對世界充滿了好奇,只是他們沒有條件出門看世界,”魏明晃著手上的書,“作為能夠出來的人,或許我可以把我看到的世界告訴他們。”
說出這句話的時候,魏明自己心中也微微一動,自己已經出過兩次國了,是否可以寫一些真實的關于外國的文章呢,不偏不倚,公正客觀。
這樣起碼將來當年輕的朋友看到《讀者》《青年文摘》上那些失智文章的時候還有人能站出來說一句:“可魏明老師寫過一篇文章,上面說德國的大城市也會下雨內澇,日本人也不是人人都喝馬桶水啊!”
魏明正想著,而這時衛浩世已經鼓起了掌:“說得好,這正是圖書交流的意義,也是法蘭克福書展想要看到的,希望有更多圖書翻譯成中文,也希望可以看到中國的圖書走出來。”
上完價值,衛浩世又對魏明發出邀請,下午君特格拉斯會來書展舉辦一個見面會。
君特格拉斯是如今西德文學界的排面人物,衛浩世邀請了幾個國際上有一定知名度的作家參加。
此前魏明并不在受邀之列,畢竟他現在兒童文學作家的屬性更大,而君特格拉斯的文學可是嚴肅而生猛的。
君特格拉斯,1927年出生,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去年由他的同名小說改編的德國電影《鐵皮鼓》斬獲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此前還曾斬獲戛納最高榮譽金棕櫚。
怕魏明不認識君特格拉斯,衛浩世還特意介紹了一下此君的成就,他不僅是一名作家、詩人、畫家,也是一名政治家。
魏明確實了解的沒那么深,但說起《鐵皮鼓》,他還是很熟悉的,這算是他最喜歡的德國電影之一,看過不止一遍。
“所以r.why你要不要也過來聽一聽。”
“當然。”魏明爽快應下。
接下來魏明開始閱讀梅琳達幫自己找來的納丁戈迪默的《陌生人的世界》等作品,最新的《七月的人民》只能去那家出版公司展位上看。
雖然剛剛魏明說了一些高大上的話,但梅琳達總覺得沒有這么簡單。
下午,展會大廳。
因為下午允許非專業人士進入書展,所以君特格拉斯的見面會吸引了數量眾多的圍觀群眾,熱鬧非凡。
村上春樹就是其中之一。
今年32歲的村上春樹剛剛步入文壇不久,他一邊寫小說還一邊從事翻譯工作,剛剛把菲茨杰拉德的《失卻的三小時》翻譯成了日文。
菲茨杰拉德聽著很陌生,但他的《了不起的蓋茨比》應該沒人不知道。
作為一名文藝青年,村上春樹帶著朝圣的心態自費來到法蘭克福。
君特格拉斯的《鐵皮鼓》是他非常喜愛的作品,所以聽說格拉斯要來,他也跑來湊熱鬧。
此時的君特格拉斯其實已經宣布告別文壇,將來會專注雕刻和繪畫,但他在德國文壇,歐洲文壇的影響力還是很大的,衛浩世親自攢局,來了好幾位英美國家的知名作家。
魏明是一個也不認識,中國引進外國作品是有一定滯后性的,他可能要幾十年后才能看到這個時代流行的歐美文學,也可能已經看過他們的作品了,但作品和作者對不上號。
而他們多多少少聽過r.why的大名。
君特格拉斯也對這個年輕的中國面孔產生了好奇,他先是耐著性子說完自己關于文學理念,以及為什么暫時離開文壇的演講稿,等到了作家們自由交談的環節,主持人先后介紹了其他作家,最后才輪到魏明。
聽到他是來自中國的作家,格拉斯對他道:“兩年前我剛剛陪妻子訪問過的中國,還到過燕京,我的妻子是一名管風琴演奏家,受邀去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