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拿著報紙,指著魏明的照片:“你瞅瞅,多么意氣風發,還有3000塊可拿,3000塊你得做多少鴨子啊。”
“去去去,不寫不寫,別擋著我做鴨子,我要把這家烤鴨店做成烤鴨界的東方新天地。”
~
他不寫,有的是人寫。
海鹽縣的牙醫余滑看到了《人民日報》上關于首屆茅獎的消息,除了關注那六部,他最關注的還有那3000塊獎金,他反復看了好幾遍,確定是每人三千,不是六個人分三千。
“三千啊,有了三千塊我還用上什么班啊!”
寫太好了,余滑不再猶豫,把自己已經寫好的短篇《第一宿舍》直接投給了文學刊物最高殿堂的《人民文學》,他勢要做魏明第二!
余滑此舉多少有些不自量力了,不過劉振云可是準備的相當充分。
進入《中國農民報》工作的他繼續磨練自己的筆桿子,并提前寫出了他的短篇代表作《塔鋪》。
這篇他已經修改潤色了許久,也是奔著《人民文學》去的,講的是一個復員軍人回鄉后參加高考復習的經歷。
劉振云也是一個復員軍人,所以這篇有一定的自傳色彩。
但他還是不放心,想著魏老師這不是回京了,走著,去看望看望他。
最終劉振云在母校找到了魏明……的摩托車。
魏明正在參加函授教育的答辯。
他還真的寫了一篇畢業論文,題目是《電子計算機在圖書館管理中的應用》,他希望北大能采購一批計算機,并將國外最新的條形碼技術應用到圖書管理中,從而優化學生們借書還書的過程,也能減少工作人員的工作量。
“魏明同學,你是怎么產生這個想法的?”圖書館的謝道淵館長問。
魏明回道:“我曾去過美國,在洛杉磯和紐約這些大城市的商場,已經開始逐漸普及商品條形碼了,只需要用機器上掃一下,就能出現商品的信息和價格,非常方便快捷。”
實際上最早的條形碼商品出現在8年前的俄亥俄州,因為需要投入很大成本,雖然一開始推廣受到了極大阻力,但隨著其帶來的巨大效率提升和成本節約,條形碼迅速從超市蔓延到各行各業。
比如物流和倉儲,制造業和醫療保健業。
“聽我的英國編輯說,從今年開始,英國大部分出版社開始在他們出版的圖書上印上一種專用的、基于isbn的條碼。”
在圖書條形碼應用上,英美兩國都是先驅,而現在英國走的更快一些,1982年被認為是圖書條碼大規模應用的起點。
不過把條形碼和圖書館的庫存和借閱應用到一起,目前英美兩國都還沒有出現,魏明的觀點也算是非常新奇了。
圖書館學系的系主任莊守經老師笑道:“難怪今年從法蘭克福買回來的那些英國書后面有那個東西,原來就是條形碼啊,我們這些老東西真是落后了。”
這也堅定了他要把學生送出國學習的想法,魏明只是出過兩次國就有這樣先進的想法,如果能多送出去一些學生,哪怕十個只能有一個帶著先進的想法回來,也是好的啊。
隨后他看向謝道淵:“謝老師,要不咱們也申請經費買兩臺計算機試試看。”
謝道淵無奈:“買了誰會用啊,而且這個東西太貴了。”
魏明提出:“現在確實不好用,不過方正公司正在研發漢卡,到時候計算機的應用門檻將會大大降低,至于買計算機的錢,可以由我來出。”
總是請假請假,一年中正經班兒沒上過幾天,魏明對單位是心中有愧的,總想為單位做點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