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說起來還有些復雜,當年仁宗曾因為被郭皇后抽了一嘴巴子,所以就以“無子”為由廢黜了郭皇后,而如今的皇后曹氏因出身名門、德行兼備被選為繼后。
嗯,正兒八經兒的名門,人家是大宋開國名將曹彬的孫女。
一開始帝后感情還行,但曹皇后在仁宗心里的地位很快就被美貌與舞技堪比漢時趙飛燕的張氏所取代了,張氏備受仁宗寵愛,短短幾年內就從才人升至修媛再升為貴妃,恩寵之盛前所未有。
而在慶歷八年正月,宮中發生叛亂。
顏秀、郭逵、孫利、王勝四名披甲執矛的當值禁軍,在宮內突然放火鼓噪,隨后直奔坤寧宮而去。
將門虎女曹皇后臨危不亂,指揮宮女和太監鎖死廳門設置障礙,并派人搜集宮中常備水撲滅火源,堅持到了王中正帶兵趕到,當場將四名叛軍射殺三人,但有一人逃了。
隨后仁宗下令皇城司大索全城,足足找了三日,才把最后一人找到。
然而吊詭的是,這人被皇城司當場格殺了,沒留下活口。
御史中丞魚周詢等官員認為幕后定有黑手,但仁宗最后卻很奇怪地選擇了沒有繼續追查,只是把皇城司的頭頭給革職了。
這樁案子也就成了仁宗朝的又一樁懸案。
而在這次宮變里,明明是曹皇后的作用最為關鍵,但卻并未獲仁宗感激和獎賞,仁宗反而打算把功勞給最后趕來的張氏,稱其“有扈蹕功”。
當時夏竦等大臣借機提議對其行“尊異之禮”,仁宗非常高興,打算從諫如流,但是這時候擔任三司使的張方平認為此舉嚴重違背禮制,援引漢代馮婕妤擋熊救駕的典故,力勸不可。
最后張貴妃沒上位成功,曹皇后倒是念張方平的好,但還是擋不住張方平因為一些小事被牽連貶官,出任滁州知州。
而張貴妃在去年去世了,仁宗不顧曹皇后在世,執意以皇后之禮安葬張氏,也是引發了朝野好一陣議論。
“這么多年,官家心里那點不舒服早就散了,更何況如今張貴妃已經故去,國朝財政也到了危如累卵之時,宮內宮外,不管是曹皇后還是韓、富兩位相公,哪個不盼著你出山?”
“我已經明著跟宰執們說了,要我出山可以,得拉著范晉公一起。”
張方平站起身來干脆說道:“否則的話這差事我干不了,誰愛干誰干。”
張方平和范祥,都屬于如今大宋朝廷里專門負責搞經濟的技術官僚,他們的主張概括起來就是“保守主義財政”,強調愛惜民力,節流優先,同時認為整頓三冗、發展經濟這些都是有必要的,但反對過于激進的手段,認為不可急功近利。
正因如此,慶歷新政的時候,范仲淹、歐陽修、韓琦、富弼,這些新政派鬧得那般轟轟烈烈,張方平他們也并沒有卷進去,新政失敗以后,呂夷簡的清算也落不到他們頭上。
不過要說張方平跟呂夷簡這些保守派走的有多近,那也不至于,張方平本人在《上丞相呂許公》中明說了“雖聞汝陰言,終莫能致身門下”,只是在財政主張上,與保守派反對激進開源不謀而合而已。
總之,就是中立穩健派。
趙抃想了想,問道:“劉沆和范鎮什么態度?”
政事堂里如今兩位同平章事,兩位參知政事,攏共四位宰相。
雖然韓、富兩位宰相暫攝大權,但劉沆和范鎮這兩位副宰相,說話也是有分量的。
而這兩位副宰相跟張方平一樣,都是如今大宋廟堂里中立穩健派,主張在現有體制內調整政策,而非徹底變革,雖然他們不會主動拉幫結派,但基本的默契是有的。
“就是他倆建議韓、富把我召回來主持三司的。”張方平也不避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