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北顧對著燈光,翻開了另一本記錄著真題的題卷,眼神銳利如刀,準備迎接又一個夜晚的鏖戰。
真正的蛻變,就在這寂靜無聲的閱讀、思考與筆耕之中。
時間在陸北顧忘我的汲取中飛速流逝,第三日清晨,當寅時的鐘聲再次穿透沉寂,他坐起身沒有片刻猶豫,立刻請雜役點燃葫蘆燈,再次撲向書案。
經過兩日高強度的閱讀、思考、記錄和模仿,他的大腦仿佛被重新淬煉過。
之前需要反復琢磨才能理解的精妙破題,如今掃一眼便能抓住核心;那些考官批語中隱晦的傾向,也如同寫在明處般清晰可見。
陸北顧不再是被動吸收,而是開始主動推演——面對同一道題,他會先嘗試自己構思破題立意、搭建框架,然后再去對照那份“甲下”甚至“甲中”的答卷,找出差距,分析考官為何如此評判。
他記下的筆記也已不再是簡單的摘抄,更像是一部融合了真題精華、考官視角與他個人感悟的大網,每一個知識點,都被他鑲嵌進其中。
針對《春秋》三傳的融合,他總結出了幾種常見的切入點和論證結構;對于策論中的田制、邊防等核心議題,他不僅歸納了歷代名臣的觀點,更提煉出不同立場下奏疏的行文邏輯和打動考官的關竅。
第三天中午時分,小吏照例送來飯食。
陸北顧接過食盒時,目光不經意間瞥見小吏臉上難掩的驚異短短三天兩夜,案頭的筆記卷帙已經要堆成小山了。
而陸北顧本人,雖然眼窩深陷,下巴的胡茬也更長了,衣衫也因久坐而微皺,但那雙眼睛卻亮得驚人。
“多謝。”陸北顧的聲音帶著一絲沙啞,他吃得很快,但不再像第一日那樣囫圇,而是帶著一種近乎虔誠的珍惜,食物化作能量,迅速補充著這具持續高速運轉的身體。
第三天下午,他進入了最后的沖刺階段。
他不再追求廣度,而是轉向深度打磨。
陸北顧從密密麻麻的題卷里,挑選了幾份極為稀罕的“甲上”答卷。
十幾年,數十州,就這么幾份,可見其稀有程度。
他看著這幾分答卷,逐字逐句地琢磨,這些文章結構如何起承轉合論點如何層層遞進史實如何運用得恰到好處文辭如何兼具雄辯與雅馴考官在批注中盛贊的“氣韻貫通”、“識見宏遠”、“切中時弊”,究竟是如何在字里行間體現的
他將自己的思考與模仿寫下的段落與之反復對比、修正,力求無限接近那種境界。
窗外的光線再次由明轉暗,宣告著最后一個夜晚的降臨。
兩名雜役帶著葫蘆燈和滅火器具準時出現,沉默地坐在陰影里。
陸北顧深吸一口氣,將最新的題卷鄭重地攤開。
這卷題集年代最新,所選策論題目往往緊扣時政熱點,最能反映考官當下的評判口味。
葫蘆燈微弱的光暈下,陸北顧研讀的進度如同春蠶啃噬桑葉,細微卻堅定。
時間一分一秒地流逝,身體積累的疲憊終于開始沖擊意志的堤壩,手腕傳來酸痛,眼皮也沉重起來,但他只是用力掐了掐眉心,抿一口涼水,目光依舊牢牢鎖在那些文字上。
當第四日清晨的第一縷微光,從窗口擠入藏書樓四層時,陸北顧緩緩放下了手中的筆。
他面前攤開的最后一份策論答卷旁邊的筆記紙張已被密密麻麻的批注和心得覆蓋。
他攏好記筆記的紙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