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頓了頓,拿起案上一份舊卷,指著其中一首作為案例的詩講解道:“譬如這首嘉州前年州試的‘江樓晚眺’,題目要求‘即景感懷,須見家國之思’。作答之人并未直抒胸臆,而是以景暗喻游子遠行、國事飄搖,將個人羈旅之愁升華為對時局的憂慮,既切題,氣象亦足,格律更是無可挑剔。此等‘寓大于小’之法,陸賢弟或可借鑒。”
陸北顧仔細品味著崔文璟的分析和那首詩的意境,再結合自己練習時的困擾,心中仿佛撥開了一層迷霧。
他之前過于糾結于“氣象”是否等同于宏大敘事,卻忽略了在規則框架內,如何更巧妙地通過意象選擇、情景交融來含蓄而有力地表達題旨。
這“寓大于小”之法,正是他需要磨煉的應試技巧。
“崔兄一席話,如醍醐灌頂。”陸北顧真心實意地拱手道,“我此前確是過于執著于‘氣象’之形,而忽略了其神需附著于題目之骨、格律之體。看來這應試詩賦,首要便是‘戴著重枷也要站穩’,而后方能在有限的方寸之地,澆灌出合乎規矩又不失性靈的朵來。”
他這番比喻很是精妙,引得在座幾位上舍生都贊同了起來。
“正是此理!”崔文璟撫掌,“陸賢弟悟性極高!這‘站穩’二字,便是基礎功夫,萬不能因天熱心焦或是其他原因而荒疏。至于如何在站穩后‘起舞’,便需我等互相砥礪,多加練習了。來,我們再看幾道歷年真題,分析其破題關鍵與常用意象”
崔文璟等老生分享的技巧相當實用,陸北顧聽得極為認真。
缺乏老師教導的陸北顧,進入州學以后,之所以在詩賦這塊始終沒有大的提升,一方面是沒有足夠的時間投入到詩賦里,另一方面是詩賦需要大量訓練和矯正才能總結出可靠的應試技巧。
關于應試技巧,在這次社團集會上,陸北顧通過旁聽確實是收獲特別大。
實際上,也正是因為考試次數和學習時間的累積能讓老生對新生擁有顯著的優勢,所以州學才會用分舍這套辦法來進行管理并在生活和教育條件上區別對待的同時,開了“社團”這個口子,利用獎勵機制實現學生群體間的“老帶新”,從而提高州學生的總體水平。
研究完詩賦,最后到了策論。
“今晚研究的策論題目是‘論鹽鐵之利與民之困’,此乃四州聯考常涉之題,其立意、論述風格延伸開來變化極多。每人限時構思,不需要書寫,一炷香后,各自闡述觀點,然后再行辯駁、補充。”
香爐里,一支線香被點燃,青煙裊裊升起。
因為只需要想不需要完整的寫出來,即便怕記不住,也就是提筆打個草稿,所以時間倒是足夠的。
房間內頓時只剩下翻動紙張的聲音。
一炷香很快燃盡。
“時辰到。”崔文璟輕叩桌面,“從張兄開始,依次闡述。”
被點到的學子立刻開始陳述自己的觀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