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氣師孟軻,知艱效禹王。
經綸懷黎庶,砥礪向廟堂。
莫畏程途遠,何憂歲月長。
一朝登紫闕,獻策佐堯唐。”
全詩共十二句,嚴格五言六韻排律體式,押平聲“陽”韻(章、疆、王、堂、長、唐),一韻到底,聲韻鏗鏘。
立意緊扣“君子自強不息”,從效法天地、師法圣賢、心系黎庶、志在廟堂、不懼道遠、終佐明君逐層遞進,闡釋透徹,立意高遠純正,無絲毫偏離。
而頷聯、頸聯、腹聯皆對仗精工,如“乾元”對“坤厚”,“行有則”對“載無疆”,“養氣”對“知艱”,“師孟軻”對“效禹王”,“經綸”對“砥礪”,“懷黎庶”對“向廟堂”,字字推敲,工穩非常。
至于氣象,端凝厚重,剛健昂揚,通篇正氣浩然,無絲毫靡弱輕佻之態,正合“賦得體”莊重典雅的要求。
確認無懈可擊后,陸北顧才長長舒出一口胸中濁氣,緊繃的肩背略略放松。
當然,還是那句話,科舉考試的試帖詩跟正常詩作是兩碼事,得分高的試帖詩,從文學性角度來看往往平平無奇,而把傳世詩作拿來當試帖詩去判分同樣得不了高分因為試帖詩不僅在韻腳和平仄以及起承轉合方式上要求嚴苛,而且詞句必須極為莊重典雅,不能隨意發揮。
詩后面的賦,風格也很符合他們所言嘉州學官的那種“清健雅正”之風。
——《大禹惜寸陰賦》。
賦的題目本身沒什么好說的,以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來講要珍惜每一寸光陰才能終成偉業。
陸北顧擱下筆,打了許久的腹稿,方才提筆開始寫。
“粵稽邃古,洪水滔天。下民昏墊,帝用憂煎。爰命伯禹,拯此顛連。胼胝非憚,饑渴忘焉。惟寸陰之是惜,罔敢逸豫以自延。此圣王之鴻烈,實萬世之勤源。”
字字如鑿石,力透紙背!
開篇勾勒洪荒水患之危,點出帝舜之憂與大禹受命,繼而以“胼胝”、“饑渴”極言其勞苦,最終落筆于“惜寸陰”與“罔敢逸豫”,直指其精神核心——“勤”。
首段既定,陸北顧的文思便如開閘之水,筆鋒流轉,氣勢如虹。
“于是陟巉巖,鑿龍門。櫛風沐雨,其志愈政;篳路藍縷,厥功乃成。過門不入,非薄父子之恩;寸陰必爭,實為生民之命。”
“當夫玄圭錫瑞,水土既平。九牧貢金,鑄鼎象形。然猶焦勞于旰食,惕厲于宵貴。謂尺璧非寶,寸陰是競。豈不知功成身泰蓋懼夫業廣而德不稱。”
“是以日昃忘餐,星移廢寢。咨岳牧以詢瘼,訪芻蕘而采時。寸陰之惜,非徒惜晷刻之遷流;實乃惜生民之休戚,社稷之安危。”
“故能敏則天行,功有神助。地平天成,聲教四訖。非其夙夜之匪懈,曷克臻茲觀夫夏后之謨,誠足為百王之功式。”
“猗歟休哉!圣皇御宇,法禹承乾。勵精圖治,宵旰乾敏。士生明時,敢不惕厲朝夕,效禹惜陰庶竭駑鈍,以贊有道于萬年!”
寫完,陸北顧用袖子擦了擦汗,隨后自己審視了一遍。
從破題點明“勤”源,到承題鋪陳政艱,再到闡述貴時、敏行,最終歸于有功,結構如精密機括,嚴絲合縫。
通篇雖無驚世之論,卻將“大禹惜寸陰”的勤政精神,在科舉最嚴苛的律賦框架內,演繹得中正磅礴,氣象恢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