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回鍋肉,則是油亮卷曲的肉片形成“燈盞窩”形狀,裹著濃赤醬汁,與翠綠蒜苗、烏黑豆豉交映,入口焦脆與軟嫩交織,醬香咸鮮中透出微辣回甜。
至于魚香肉絲,陸北顧寫的半點不假,醬紅肉絲看上去真就像“肉絲裹汁如瓔珞”一般,而旁邊黑亮木耳、玉白筍絲、翠綠蔥絲層層堆迭,都裹著晶瑩油亮的魚香汁,看上去就讓人覺得美味極了。
他每嘗一道菜,便與《蜀饌錄》中的描述印證一番,越吃越是心折,只覺這小小餐盤間,竟藏著天地至理。
蘇軾一邊品味,一邊由衷贊嘆:“陸賢弟這‘箸頭禪機’,蘇某今日算是親身體悟了!此味當鐫之鼎彝!”
雖然極力克制,但菜肴還是不知不覺間都入了腹中,幸好陸北顧怕他吃出事,做的分量偏少,所以并未再如午間般狼狽。
菜足飯飽,茶香裊裊。
兩人談興愈濃,從美食滋味,聊到詩文見解,再論及天下文章。
一時間,竟有些相見恨晚,惺惺相惜之意。
蘇軾發現陸北顧見識廣博,思維跳脫,常有驚人之語,雖在詩詞上不如自己,但其學識之駁雜,見解之新奇,竟隱隱給他一種高山仰止之感。
而陸北顧對于蘇軾這種歷史級別的詩詞天賦,也是羨慕不已只能說,幸好科舉不考作詞,作詩的話,試帖詩與正常詩作的評價標準也截然不同。
聊到夕陽西下,蘇軾雖有不舍,但想到還得趕回眉州與父親、弟弟一同收拾家里,準備赴京趕考,也只得起身告辭。
“陸賢弟,今日一晤,珍饈美味,金玉良言,蘇某銘感五內!”
蘇軾鄭重地對著陸北顧深深一揖。
陸北顧亦起身還禮:“子瞻兄言重了,能與兄臺把盞論道,品鑒滋味,亦是人生快事。”
他已經幫蘇軾叫好了等候在門外的驢車。
車夫是個老實巴交的老漢,車上鋪著干草,掛著一盞防風的燈籠。
蘇軾在陸北顧的攙扶下,小心翼翼地坐上驢車,然后掏出銅錢來付給車夫,他的動作比來時明顯遲緩了許多,顯然腹中存貨依舊可觀。
他坐定后,忍不住又回頭深深望了一眼在燈籠暖光映照下的“陸氏私廚”招牌,以及站在門前相送的陸北顧。
“陸賢弟,留步!他日京城再會!”
蘇軾揮了揮手,聲音在寂靜的秋夜里格外清晰。
“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風。”陸北顧也揮手回應,“京城再會!”
車夫輕輕吆喝一聲,鞭梢在空中甩了個脆響。
那匹溫順的灰驢便邁開蹄子,拉著吱呀作響的簡易小車,載著心滿意足卻又悵然若失的蘇軾,緩緩駛入合江縣南街沉沉的夜色之中。
車輪碾過青石板,發出單調而悠長的聲響。
秋夜的涼風帶著水汽拂面而來,吹散了蘇軾身上的煙火氣,卻吹不散他腦海中翻騰的思緒。
“于道各努力,千里自同風。”
蘇軾喃喃自語,回味著這句詩的意境。
他仰頭望向夜空,稀疏的星子閃爍著清冷的光。
秋夜的薄霧漸漸彌漫開來,驢車的身影最終消失在合江縣通往眉州的官道盡頭。
而陸北顧,也到了再次離開合江縣,去奔赴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場戰役的時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