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他主持溫成皇后(張貴妃)喪儀,因行事不夠檢點,被天下人諷為‘劉彎’——市井間稱賣棺材者為‘彎’,暗指其從中漁利。此事鬧得沸沸揚揚,御史臺職責所在,自然群起彈劾。”
趙抃嘆了口氣,接著道:“劉沆豈是忍氣吞聲之輩今年狄青狄樞密因御史彈劾罷官一事,他便借題發揮,向官家上奏,說什么‘御史私下結黨,利用職權罷黜陛下的將相,削弱陛下爪牙,恐有不可測之陰謀’。這話的后半句,可真是戳中了官家當時的心事。”
“如此指控,分量極重啊。”陸北顧了然。
“正是。此等大帽子扣下來,我等豈能坐視當時御史中丞張昪、侍御史范師道,與我一起,連上十七章奏疏辯駁,如今劉沆因誣告之事,已是罷相在即了。”
趙抃語氣平靜,并無得意之色,顯然有些話他沒往深里說。
那就是.代價呢
宰相,終歸是宰相,就算被彈劾下去,御史臺也不可能毫發無損。
“那與范諫院的矛盾呢”陸北顧繼續問道。
“與范鎮的不睦,緣由有二。”趙抃條理清晰地說,“其一,御史臺與諫院同為言路,職能相近,這‘臺諫之爭’本就是題中應有之義,天然就容易生出齟齬。其二嘛范師道和為師曾彈劾過范鎮阿附前宰相陳執中。”
正所謂恨屋及烏,陳執中致仕后,人走茶涼,凡與其親近者,難免被清算。
范鎮確是陳執中與龐籍提拔起來的,他與王逵的境遇,從緣由上來講并無二致。
“只不過范鎮其人,品行為人還是相當不錯的。”趙抃語氣帶著一絲公允,“或者說,能在言官位置上坐穩的人,品行都不會太差無論是出于本心還是為了立身,身為言官,首要便是自身無懈可擊。”
這話沒錯。
不貪財貨,慎交朋黨,這都是為了免于被人扣上貪墨結黨的帽子。
一旦沾上這等污名,作為言官的立身之本就蕩然無存了,所言所行,皆會被視為收了錢財替人張目,或是為朋黨私利發聲,再無人信服。
而包拯,其實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
包拯的彈劾之所以能無往而不利,就在于他真的做到了持身以正,別人找不到他任何把柄,完全就是毫無破綻。
毫無破綻到了什么程度呢
好歹趙抃還有正常的人際交往,而包拯不僅不與人交往,不接收任何私人信件,甚至連親戚都統統斷絕往來,衣食住行比市井百姓還節儉。
在大宋的廟堂里,不乏有人彈劾包拯與文彥博、韓琦結為朋黨,包拯是在替兩人攻擊他們廟堂中的敵人。
但是沒用,因為沒有任何證據。
平常包拯根本不跟文彥博和韓琦有任何公務之外的私人接觸,甚至公務接觸都在能避則避,實在避不開,那也是大門敞開,于眾目睽睽之下對話。
君子論跡不論心,包拯的行為毫無疑問是清正君子所為,這個沒什么好說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