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向“太學體”開戰!
“茶香餞甜,不可辜負。”
歐陽修笑道:“然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今日難得聚首,當有清賞雅事。前日我得了一幅畫,一直未能深品,正好請諸位一觀,共論得失。”
他輕輕擊掌兩下。
侍立在門邊的管事會意,立刻轉身出去,片刻,兩名侍者小心翼翼地抬著一個細長的錦盒進來,放在中央一張寬大的紫檀畫案上。
歐陽修親自起身,打開錦盒,從中取出一卷畫軸。
他動作輕柔地解開絲絛,與曾鞏一人執一端,緩緩將畫卷展開。
畫卷甫一展開,一股蒼茫古意便撲面而來。
——這是一幅山水立軸。
“看起來是李營丘的筆意。”
曾鞏離得最近,凝神細看,率先出聲。
宋初有所謂“三家山水”,這三位山水畫大家,指得就是山東營丘人李成、陜西長安人關仝和陜西華原人范寬。
這幅畫以淡墨為主,勾勒出寒林平遠的景致。
近景是幾株枯樹,枝椏虬勁如蟹爪,在寒風中蕭瑟挺立,墨色枯淡卻極具骨力;中景是平緩的丘陵,幾間村舍掩映於疏林之后,意境荒寒;遠景則用極淡的墨色渲染出煙靄迷濛、平遠無盡的山巒,給人一種“咫尺千里”的開闊感。
“觀此氣象蕭疏,煙林清曠,筆鋒穎脫,墨法精微,確似營丘遺風!”梅堯臣也走近細觀,眼中露出欣賞之色。
“筆法精妙,惜乎”晏幾道看得更為仔細,眉頭微蹙,指著畫面一角山石的皴法,“此處斧劈之跡略顯刻意,稍失營丘自然天成之趣,恐是高手仿作。”
窗邊的張載也被吸引過來,他凝視著畫中荒寒平遠的意境,若有所思:“此畫氣象,使人胸中塵埃頓去,然營丘之畫,荒寒中自有一股孤高逸氣,此作稍顯寂寥了。”
程顥對山水畫興趣似乎不大,只掃了一眼,便道:“畫是好畫,只是過於冷寂了,不若鳥翎毛鮮活有趣。”
眾人圍繞這幅畫,從筆法、墨色、構圖、意境、真偽等多個角度展開了討論,引經據典,各抒己見。
陸北顧個子高,所以哪怕離得稍遠,也看得清楚。
他對於書法和繪畫、唱奏這些更偏藝術而非文學的方面並不擅長,所以並沒有評論什么,此刻只是凝神傾聽,將這些人的藝術見解一一記在心里。
而在座的十余人里,除了那些他知道名字的歷史名人,也有很多他不知道名字的青松社老社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