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宋府,天還沒黑。
陸北顧今晚要參加蜀地同鄉的聚會,有好些此次沒能考過禮部省試的同鄉,聚會之后便要踏上返鄉的路途。
經此一別,再次相見便不知是何年何月了,故而能出席的人,都會儘量出席。
同時,這也是一次交流感情,結交人脈的好機會。
畢竟雖然同為蜀地同鄉,但四川可太大了,在四川的時候大概率互相都不認識,只是來到了東京開封之后,才因為籍貫抱團取暖。
而此時開封的早春已透出些許暖意,柳梢萌新綠,冰澌融泄。
暮鼓初響,陸北顧雇的驢車便停到了東榆林巷的一家酒樓前。
但見酒肆門前梔子燈初上,墨書“蜀”字在暮色中溫潤可親,檐下懸掛的慈竹新葉在晚風里輕搖。
這是一家在開封很有名的專門做蜀地菜餚的酒樓,常有客居東京的蜀人來此回憶家鄉味道。
店傢伙計顯然早得了吩咐,見他近前,立刻躬身引路,一口成都話:“官人樓上請。”
二樓臨窗的雅間“錦江閣”內,暖意混著熟悉的飲食香氣撲面而來。
銀骨炭在精致的銅獸盆里燒得正旺,“嗶剝”輕響。
今天請客的蘇洵裹著一件深色鶴氅,作為年紀最長者坐在主位,面容被炭火映得微紅。
蘇軾、蘇轍兄弟分坐兩側,蘇軾身上比旁人多覆了條厚毯,臉色雖仍欠血潤,精神卻顯明健。
陸北顧拱手與眾人見禮。
“是我來遲了。”
“不遲不遲,沒到時候呢。”
蘇洵含笑擺手:“不過今日老夫做東,你這省元郎就多喝兩杯吧!”
目光所及,皆是熟面孔,程建用正忙著將一碟碟茶果重新擺置,崔文璟與楊堯咨頭湊在一處,低聲核對著寫滿菜名的箋紙,同時在不停地試菜。
而其他相熟的蜀地士子則在一旁溫燙酒水、點茶。
長案之上,琳瑯滿目,插酥、水晶皂兒、香藥果子等精巧茶食已經擺上了。
尤為令人矚目的是當中一口三足銅鼎,正咕嘟冒著熱氣,鼎內是以茱萸、姜、蒜、蒟醬等辛香料熬煮的湯底,旁邊青瓷盤中盛著薄如蟬翼的魚鱠、新鮮的冬筍、菘菜等物,顯是準備隨時涮食。
在宋代已有類似火鍋的吃法,稱“撥霞供”或“生爨”,不過還是跟現代的涮火鍋不太相同就是了。
蘇軾這時候卻拱火道:“陸賢弟再不來,這蒟醬調的肉都要被楊兄偷吃完了。”
楊堯咨立即叫屈:“莫要冤枉人,我這是在試咸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