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京城居大不易
從宋庠府邸出來,陸北顧又回到“澄明齋”待了一會兒。
一方面是跟沈括研究一下經營事宜,另一方面是看看黃石是否能適應這里的環境。
為了防止被人攻訐,他們做事特別小心,都是確保在三個月內能交付的訂單,才會收一筆定金。
嗯,是定金,不是訂金,要是反悔了肯定是不退的。
畢竟原材料確實還是挺貴的,若是不收定金的話,我把鏡片已經磨了一半你不要了,那我這鏡片不就白費了嘛。
至于那些時間比較久的排單則不收錢,只是告知對方制作比較慢,前面的客人多,給個日期先排著。
但即便如此,光靠著大批送上門來的定金,“澄明齋”開店這幾天以來的賬目收入也已經足夠可觀了。
而陸北顧因為打算先把陸家舊宅買回來,所以需要一大筆錢,他得跟沈括商量商量,從賬上支取出來。
晚上光線很差,此時沈括也沒有磨鏡片,而是正坐在椅子上喝茶休息。
“竟是買回舊宅嗎”
聽聞陸北顧提及此事,沈括忙道:“那可耽誤不得,被人買走便麻煩了,只是不知道需要多少貫錢”
“很小的院子,大約要千余貫。”
陸北顧也有些無奈,地以稀為貴,東京開封作為這個時代世界上最大最繁華的城池,房價高是必然的事情。
高到什么地步呢
此前青松社聚會的時候,歐陽修喝到興起,念過他回憶青年時期在開封窘迫生活而作的一首詩。
“嗟我來京師,庇身無弊廬。
閑坊僦古屋,卑陋雜里閭。
鄰注涌溝竇,街流溢庭除。
出門愁浩渺,閉戶恐為潴。”
這首詩可以說道盡了在開封大雜院里賃屋居住的辛酸,堪稱大宋蝸居實錄。
而之所以身為京官還要租房子住,一方面是因為提供給官員的官舍雖然租金價格低廉,但面積極為狹小,單身尚可湊合,成家之后根本沒法拖家帶口的住,只能去市井中賃屋;另一方面就是開封城本身房價奇高無比,外城一套住宅的價格普遍在上千貫到數千貫之間,所以買不起只能租。
至于這個房價是什么概念開封市民的平均月收入不到五貫.
內城的宅邸,普通人根本想都不用想了,沒個上萬貫買不到的,置辦豪宅更是至少要十幾萬貫。
哪怕是士大夫這種在大宋社會里妥妥的高收入群體,如果不是官家賜宅,想要光憑自己的俸祿在內城購置豪宅,也是不現實的事情如趙抃那般,官位已經不低了,但是也就只能在內城置辦個老破小的宅院。
但即便如此,官員們還是會使出渾身解數,爭取在開封內城購置宅子,因為這樣每天能節省大量交通時間。
尤其是對于參朝官來講,早晨能多那么一會兒睡眠時間簡直不要太幸福了。
只能說,京城居大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