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清明走進財政局大樓時,所有人都看著他。
來來往往的工作人員,對著他指指點點。
這幾天,這張年輕英俊的面孔,已經成了局里無人不曉的符號。
他代表著執拗,代表著不屈。
一個鄉長,為了
明知有人故意刁難,他卻不吵不鬧,不解釋不抱怨。
每天準時出現,客客氣氣地走流程,跟每一個見到的人點頭示意。
風向在悄悄地變。
起初的輕視和嘲諷,漸漸變成了竊竊私語的同情,甚至有了一絲敬佩。
就連跟在他身后的會計老陳,都感覺到了這種微妙的變化。
人們的反應不再那么冷漠,有些人甚至會對他倆投來一個復雜的表情。
還是三樓,預算科辦公室。
劉清明禮貌地敲了敲門。
開門的工作人員看到他,臉上閃過一絲不知所措。“劉……劉鄉長,你怎么又來了。”
“張股長在嗎?”劉清明問,“我想問一下,事情研究得怎么樣了?”
“張股……他去開會研究了。”工作人員的回答有些尷尬。
劉清明點點頭,平靜地問:“那我是在這里等,還是去外面等?”
工作人員看了一眼走廊上那些探頭探腦的同事,無奈地側過身子。“你還是……進來吧。”
劉清明和老陳在一旁的長椅上坐下。
他隨手拿起書報架上的一份《清江日報》,習慣性地翻到第二版。
一個熟悉的標題映入眼簾:《秩序帶來的社會安全》。
署名是蘇清璇。
這篇文章的題目很大。劉清明認真地讀了起來。
蘇清璇以一個旁觀者的視角,客觀描述了清江省近期反黑、反腐行動后,社會生活發生的巨大變化。
她指出,在消除了欺行霸市的毒瘤后,市場的活躍度不降反升。更多的普通群眾敢于參與到商業活動中,因為他們的合法行為受到了政府的保護。這極大地促進了經濟的良性發展。
文章列舉了一組數據。近三個月,清江省的外來投資同比增長三成,比去年同期的增長率高出百分之五十。
這個變化,充分說明了社會環境的改善,給了投資者更多的信心。事實證明,資本天然地傾向于流入更安全的地區。
對于普通人而言,社會安全帶來的好處更加直接。犯罪率的降低,讓人們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安全感。家庭是社會的基礎,一個安寧的環境,讓無數家庭免于破碎。
文章最后總結,法治社會,應當成為共和國的標志。建設和完善法治,我們的未來才會更好。
劉清明放下報紙。
他能感覺到,這篇文章是對省里之前所有鐵腕舉措的一次階段性總結,是從輿論上進行蓋棺定論。
他注意到,蘇清璇的署名前綴,已經從“特約記者”變成了“特約撰稿人”。
他的女友雖然離開了記者崗位,但她的心,依然牽掛著這片土地,這支筆,也從未停下。
或許,連她自己都未曾發覺,她已經深深愛上了這個行業。
一張報紙剛看完,辦公室的門被推開了。
預算科的張股長走了進來,臉上堆出一個夸張的驚訝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