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楊軍兒子當機立斷,用求助的目光看向許秋:“許醫生,您覺得呢?”
這話一出,楊軍和妻子也都安靜了。
他們三人都有各自的想法。
楊軍不想自己成為家庭的拖油瓶,失去右手對他而言和半廢沒什么區別。
而且又不一定會死,賭一把未嘗不可。
而楊妻則覺得“只要家人還在,一切都有可能”。
誰也不聽誰的。
但,如果是許秋給出的意見……那他們或許都不會反對!
這段時間,許秋在他們心里的地位,已經到了相當高的程度。
就算許秋拿刀捅來,他們還要懷疑許醫生是不是開發了什么嶄新的術式。
可以說是信任到了極點。
“許醫生,您覺得呢?”楊軍也問道。
許秋見狀,沒有選擇置身事外,直接給出了自己的立場:“作為醫生,保命始終是我的第一選擇。”
楊軍兒子一拍大腿:“爸,許醫生都這么說了,你就停藥吧!”
楊軍妻子也忙道:“對,大不了以后我和兒子養著你。而且左手也能干活的,人活著比什么都重要!”
楊軍本來還在遲疑。
但,許秋這番話出口,他心里也就不糾結了,干脆地道:“那我聽許醫生的。”
而此時,胡主任、雷鵬、湯姆森等人都有點錯愕。
這是什么神仙患者!
這么聽話的嗎?
不過他們很快反應過來。
患者和家屬配合,這只是其中一方面。
更關鍵的在于……主管醫生是許秋!
除了許秋,估計也沒有其他醫生擁有這種人格魅力了。
換成其他人,比如胡主任,敢給出自己的想法,家屬可能要懷疑是不是拿的回扣更多,然后反手選了另一個……
屬于是斗智斗勇了。
在疾病面前,醫生和病人永遠是站在同一陣線上的戰友。
只不過,相當一部分病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經常會碰見“我什么都不說,你給我猜個大概”的患者。
這還算好的。
有些病人甚至會給虛假信息。
問就是“我就想考驗一下醫生”。
因此,醫生有時候不僅要和疾病作斗爭,還得和腦回路各不相同的病人玩偵探推理游戲。
像許秋這種能迅速取得病人信任的能力,某種程度上甚至比單純的醫術、科研能力更加珍貴。
這也是臨床醫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
在病人方面達成一致意見后,院方這邊也計劃停藥了。
不過,為了盡可能減輕停藥的反應。
許秋選擇了逐步減量的策略。
之后的幾天,先給一半份量的藥物。
最后再到徹底停藥。
這也是讓身體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減藥當晚是一道坎。
胡主任、湯姆森等人都把心提到了嗓子眼。
不過好在,病人并沒有表現出明顯的不適,各種指標也沒有太大波動。
這倒是讓雷鵬有點迷茫了。
是減藥的量不夠,還是說……自己針對應激性心肌病的用藥根本就是錯的?
不,應該不是。
當初用藥后,楊軍身上就有了立竿見影的效果。
難不成是已經治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