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其實也是術前談話不會明確“手術術式”“手術分級”等事項的緣故。
因為沒開腹、沒有見到術區之前,再高明的醫生也不可能斷定該做什么手術。
和一般人想象的——確定了要做手術,醫生就像是做任務一般,跟著預設好的步驟一點點做下來不同。
真實的手術環境,更像是航海。
只有起始點和目的地是確認的。
中途的航向隨時會變。
也可能碰上風暴、暗礁、海嘯、寒潮與大霧等等……
……
廖主任下意識地點頭。
但反應過來自己來挑刺的后,又立馬繃住了臉。
對什么對,這些都是套話,能有錯才奇怪。
他靜下心來,繼續從許秋的手術安排中找漏洞。
“嗜鉻細胞瘤血供過于豐富,術前需要大量備血。
“臨醫血庫充足,這一點沒什么好擔心,往多了準備就是,先備個三千。
“另外,我考慮使用全身麻醉,深靜脈及動脈置管,術中根據情況考慮置入心內漂浮導管,動態實時監測血壓、中心靜脈壓等血流動力學指標……
“手術早期,就需要考慮到病人血容量的變化,提前補充一千毫升到一千五百毫升液體。
“應對血壓驟升、血壓速降,準備短效的硝普鈉、硝酸甘油或酚妥拉明。以及腎上腺素、去甲腎等。
“還得考慮心動過速等心律失常,備艾司洛爾等β-受體阻滯劑……”
許秋一一講下來。
從麻醉,到各種術中意外,都被他囊括在內。
麻醉醫生的工作都讓他做完了。
隨后,才總算是進入正式的手術步驟安排。
“盡管已經有諸多定位技術能對嗜鉻細胞瘤進行精確定位,臨床上已經很少進行廣泛探查。
“但楊軍的情況要特殊一些。直到現在,我們也很難利用影像進行準確無誤的鎖定。
“而且根據其他檢查項目,判斷楊軍的嗜鉻細胞瘤疑似惡性,因此我更傾向于開放手術。”
簡單來說就是開腹。
腹腔鏡雖然疼痛很輕,創傷也小,但只能對小病灶、偏良性的瘤體使用。
而巨大腫瘤、疑惡性,以及與血管密切、多發病灶的嗜鉻細胞瘤,則只適合采取開腹手術。
畢竟術中還要對各種受侵犯的部位進行掃除,以免復發。
這一步操作,用腹腔鏡就沒法取代了。
“優先選擇經腹入路,此處的切口可以清晰顯露腹主動脈、下腔靜脈、腎動靜脈、腸系膜上動脈區等……
“這些部位也也是嗜鉻細胞瘤的好發部位,術中可以進行細致探查,確認有無多發,是否對周圍組織有黏連、侵犯等。
“另外,泌尿外科也做好準備。如果不巧嗜鉻細胞瘤位于三角區,那就要考慮做膀胱全切了……”
“……”
“最后,關于是否要保留腎上腺。
“盡管病人大概率是單側嗜鉻細胞瘤,指南上更推薦做腎上腺切除。
“但如果有可能的話,我還是會盡量保留腎上腺。至少,要保留正常的腎上腺皮質!”
半個小時里,許秋幾乎片刻都沒有停歇,連珠帶炮般完成了手術方案的介紹。
指南上,單側散發的嗜鉻細胞瘤等,一般推薦做腎上腺切除。
因為反正還有另外一側的腎上腺,為了避免復發,放棄其中一個腎上腺,這是一筆絕對不虧的買賣。
但賺不賺就不好說了。
如果許秋的嗜鉻細胞瘤摘除術只有專家級,或者是剛到大師級,他可能就要按照指南走了。
畢竟求穩最重要。
但現在,擁有完美級技術的許秋,不可能滿足于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