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言,不少人暗暗點頭。
“是有點不合適了……”
“加工資可以,但涉及到薪酬結構的改變,就要動很多東西了。”
畢竟,前者只是改幾個數字,而后者,動的可就是承重柱了。
稍有不慎可能就會導致體系崩潰。
尤其是財務科的主任,這會兒臉都快要皺成苦瓜了。
國內醫生的收入構成,大多分為基礎工資、崗位工資,績效獎金、津貼補貼等。
對于不同的級別、不同性質的醫生來說,占比也不同。
像住院醫、主治醫,基本工資就是大頭了,占比甚至能達到百分之七八十。
也就是說月工資有個七八千。
這對于社會面的平均工資來說已經很高了,但要知道,能最終成為三甲醫院醫生的,與他們同層次的人,其他行業動輒就是一兩萬,甚至數萬的酬勞!
當然。
這對于許秋來說又不一樣了,他的酬勞,基礎工資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甚至于發表論文、月度獎金、開講座開會診的津貼等等都可以忽略不計。
不是因為少。
實際上,任何一項對于其他醫生來說都夠讓工資大幅度上漲了。
只是因為……許秋的手術收入太高!
瘋狂做肺移植那個月,許秋月收入差點破二十萬!
后來做手術的頻次倒是放緩了。
但也有十萬了。
而這個月……
目前來看,超顯微縫合、斷指縫合、嗜鉻細胞瘤的切除等,個頂個都是手術費巨頭,一個賽一個的貴。
別說許秋了。
就算是喝湯的胡主任、沈瑤等人,績效可能都要翻一番。
當然,最贏麻的還是湯姆森……每做一臺手術,他就有一筆專利分成到賬……
而就這么粗略計算,這個月許秋也快要突破二十萬月薪了。
而現在,新的薪酬結構方案,甚至還對有利于許秋的方向做了改動。
一名副院長皺眉道:“之前是手術費五五分成,現在為了許秋一人調整成64,醫院也是有營收壓力的……”
總不能真指望靠捐款度日?
不少人都有些心驚。
五五分成,許秋的薪酬就這么恐怖了。
再往上提高比例,那最后工資條上的數字簡直不敢想象!
說不定數字都能跳出打印表格!
而且……
盯著醫生擅長的項目提也不合理。
各地的策略,是“取長補短”。
當然這是好聽的說法。
實際上,就是壓工資!
比如一個手術出色,但科研能力不行的醫生,那就提高科研成果對工資影響的權重,降低手術收入。
相反,搞科研卻不做手術的,就反過來壓學術方面的獎勵,提高手術績效。
主打的一個避開長處。
但……霍院長的方案,就是朝著許秋的優勢去的,未免過于偏袒。
“準確來說,不是為了許秋一人,而是為了進一步貫徹臨床至上的原則。”霍院長給出了答案。
他的聲音一響起,全場就安靜了。
旋即有些面面相覷,想要反駁,但又說不出話來。
沒有什么比真金白銀的支持更有力。
其他醫院也知道喊口號,但光吆喝不給糖吃,沒法讓醫生賣命。
最行之有效的辦法,其實就是霍院長這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