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院長很有自知之明地道:“我不太懂管理方面亂七八糟的手段,但,我懂人心。
“當下臨醫的工作量越來越大,院內都在趁著許秋帶來的機會抓緊提升,我看雷主任的頭發都沒剩下幾根了,太辛苦。
“而現如今,正是重金買人心的時候。”
他說得言辭懇切。
霍院長最大的優點,就是身為外行,從不插手內行的具體事務。
各科雞皮蒜毛的事情他理不清,也不可能看清,于是索性不管。
但甭管誰,都在乎錢!
所以霍院長也不說什么“辛苦一陣子、沖擊大三甲”的空話,錢管夠,剩下的你們發揮!
“而且,你們有沒有考慮過一點。”
霍院長突然再度開口。
他目光掃過眾人,問道:“許秋肯留在臨醫,是他的選擇。但我們臨醫真的就這么心安理得地讓他繼續當個主治醫生?”
這話一出,不少人都感覺臉上燒得慌。
霍院長說的是實話。
但,他們也不是沒想過回饋。
臨醫倒是想幫許秋晉升。
但,醫院太小,能力不夠!
臨醫每年能升高級職稱的名額都卡得死死的,最后幾個名額已經用在沈瑤等一批新醫生身上了。
想要再讓許秋升副主任,臨醫是做不到的。
省院倒是可以。
那邊大把的名額,而且偶爾破個例也無妨。
但顯然,以臨醫的體量,并不具備這個資格。
“說的是。”
“許秋愿意留在臨醫是他的事情。如果我們覺得理所當然,那就有點太不懂用人了。”
“就按照霍院長說的辦吧……”
眾人不再反對。
只有財務主任苦著臉,道:“那這樣的話,收支結構、床位資源結構和病種結構都要調整了。”
另一名副院長點頭:“那就慢慢調整。如今內科外科化、外科微創化、微創機器人化的時代,再按照舊式結構已經有些落伍了。”
霍院長也微微頷首。
他之所以如此激進地調整薪酬模式,重點其實就在這里。
按照如今的趨勢,未來臨醫勢必也會逐步重外科、重微創。
與其等浪潮襲來時再被迫匆忙調整運營方式。
不如借著許秋的東風,從科室人員的收支結構開始調整!
很快,這個議題就此結束。
霍院長又聊到了臨醫的后續發展。
他翻開手中的資料,臉上泛著一絲復雜的笑容。
以前的臨醫,是渾身氣力不知道往哪兒使。
而且醫院本來就沒什么拿得出手的東西,就算是竭盡全力,也沒法讓學術界的人看到。
充其量,就是茫茫大海中的一片葉子。
有誰會看到一片葉子的掙扎與浮塵。
但現在臨醫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它的發展路線有點過于多了。
胸外科的肺移植。
心外科的bentall手術、孫氏手術。
手外科、顯微外科的斷指再植、超級顯微縫合。
乃至于脊柱外科椎板減壓、內分泌泌尿外科的嗜鉻細胞瘤切除……
隨便拿出一個,都能作為建院的基底了。
當成撐起一座醫院的技術都不為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