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完整的研究所位于一街之隔的正對面,它規模龐大,最初由大夏神經外科之父于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設立,經歷了幾代院士、教授承前啟后的努力,如今儼然已經是整個大夏的神經外科中心。
只不過可惜的是,如今神經外科很久沒有再出過新成績了。
而這一任研究所所長戴楠,算是臨危受命,她若是出成果,不僅僅是增加自己當選院士的籌碼,同樣也是給研究所,給與研究所命運休戚相關的協和神外帶來新的研究熱點。
寧松很清楚,戴楠大概把重點項目的外科部分寄托在許秋身上了。
“能者多勞,但許醫生這都快成整個醫學界哄搶的香餑餑了……忙得過來嗎?”寧松自言自語地感慨著,苦笑不已。
很快,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獲得出入許可的寧松就抵達了三樓。
這里是實驗樓層,同樣,也有會議室。
此時,戴楠已經在臺上講解左右互換術的研究進展了。
寧松本來以為要收繳手機之類的,畢竟這項技術也蠻重要,應該需要保密。
不過讓他吃驚的是,戴楠沒有執行嚴格的保密措施。
仔細想想,寧松就明白了。
開展左右神經互換術的理論基礎、技術設備,乃至于能做這臺手術的外科醫生,都掌握在協和手里。
甚至于最后這個“能做手術的醫生”,就連戴楠都極為頭疼,找了很久,也只有許秋有這個實力!
其他醫院,哪怕拿到了資料,也沒法開展。
相當于屠龍術。
很吊,但是沒用!
因此沒有必要花費代價去做保密措施。
甚至于,以戴楠的心胸,如果真有人泄密之后把這臺手術做出來了,她反而會親自登門道賀……
畢竟這意味著神經外科領域又冒出一個奇跡般的人物了。
……
寧松從后門進了會議室,找了個位置坐下。
臺下除了研究所的科研人員,還坐著許秋、杜崇嵐等人。
不過,除開許秋,杜崇嵐等人都不是神經外科領域的,純屬是來湊個熱鬧而已。
所以說得準確一些,這場會議其實就是專為許秋一個人而開。
這是戴楠和整個大夏神經外科研究所,向許秋一人做的匯報會!
臺上。
屏幕上的內容是早就已經擬定好的研究資料。
戴楠為這一天準備了許久,如今總算等來了許秋,終于可以繼續推進。
她壓抑著略有些激動的心情,介紹道:“目前,我們和協和醫學院鄭酉課題組,以及先進材料實驗室張鵬課題組,已經研發出一種具有記憶能力的光遺傳刺激器件,這可以用于刺激頸7神經束,誘發不同束組支配上肢肌肉的活動,對左右互換術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鄭酉和張鵬,都是課題組負責人。
科研從來不是閉門造車。
很多領域走到高深處,就是處處相通的了。
醫學的進步,同樣離不開其他學科。
只不過在其他地方,可能要集合好幾家大學、好幾個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才能湊齊的不同領域專家課題組,在協和這邊,輕易就能一站式解決。
而這一次的左右互換術,涉及到臨床醫學、神經生物學、材料學等等,恰好都能在協和自給自足。
這也是協和最大的優勢了,它有足夠多的人才,有共同的目標,相對而言各種了利益爭斗就要少許多,能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攻克難關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