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病例復盤。
參賽者需要根據真實歷史病例,重新評估當年的診療策略,并給出兩套解法。
一套是受限于當年環境的診療策略,另一套是如今的醫學條件能如何處置。
這些都是曾經引發業內爭議的治療方案,有不少即便是如今都沒有定論……
然而現在直接成了考題。
就比如去年的題目,考察的就是07年的一個病例。
其中一個病例,是高空墜落導致“左側股骨近端發生復雜性粉碎性骨折,同時伴有急性失血性休克”。
當時給出的處理:急性失血過多——緊急輸血和抗休克治療。
股骨近端骨折——傳統鋼板內固定技術,并輔以骨移植增強骨愈合。
而這臺病例,當時出現了不少問題。
比如,鋼板松動、術后骨質吸收過多。
考題就是找到這些并發癥出現的原因。
并且提供“07年技術條件下的方案”,以及“如今醫療條件下的現代方案”。
很多醫生,都只是在醫療領域混著而已,不管是做手術,還是開藥,都是“差不多就行”。
不去探究各種手術環節的目的,不追索細節后面的原理,是不可能分析出來的。
比如鋼板松動。
這其實就是因為骨折固定過程中,設備不夠精準,導致螺釘置入的角度偏差超過五度,致使術后應力過于集中。
而骨質吸收過多,其實就是骨移植沒有達到理想效果,血供恢復效果差導致的了。
解決了這些個問題,接下來就是如何利用07年的設備條件,制定嶄新方案。
這就要求醫生對各種骨科器械駕輕就熟了。
一般的參賽者,采用髓內釘內固定技術替代傳統鋼板內固定,減輕應力集中問題。
而當年的冠軍選手,直接就在術中造出了“手工骨折復位模板”,手搓出一個術中導航工具,直接對其他人形成了降維打擊……
……
“如果還是考歷史病例的話,那想要拿高分,只是解決問題是不夠的。
“還得拿出別開生面的處理辦法出來!”
許秋琢磨著。
手搓術中導航……這一點算是讓他開眼界了。
此前,他的思路一直停留在利用已有的設備上,但現在才明白過來,哪怕是當下沒有的設備,只要你能造出來、對手術起到正面效果,那就可以拿高分!
……
除了真實歷史病例之外,許秋還看到了不少考試形式。
比如,極端環境下的手術挑戰。
比賽時模擬野外、地震災區等情況,人為給予“高溫高濕低光”環境,處理“開放性骨折伴嚴重感染”這類復雜病例。
又是極端條件,醫療資源還有限,并且設置有“三十分鐘”的緊急處置時間。
最要命的是,決賽中還設置了“隱藏病情”。
原本已經夠復雜的病例,實際上還合并著血管損傷或者是潛在感染,如果參賽者一門心思處理病情,沒有發現出這些雷點,同樣會扣大量分數。
甚至可能忙活一場,最后拿零分。
畢竟,急救與手術沒有過程分。
要么生,要么死。
病人活著,診療才有評判優劣的資格。
此外,還有“超高速骨折固定挑戰”、“斷層分析與精準修復模擬”等等……
等全部看完,許秋深深地吐出一口氣。
在此之前,他以為省院的“模擬病歷系統”已經算是大手筆了。
但現在看來,在協和舉辦的決賽面前,根本就是小巫見大巫!
省院玩的是計算機模擬出來的病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