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協和,給的是花費數十萬打造的病人模型,甚至于還會從全國各地召集真實的病人過來,就為了給參賽者提供身臨其境的“考核體驗”。
不,準確來說,這其實已經不算是考核體驗了。
而是真真正正地做手術。
然后由評委給參賽者的手術打分。
考核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已。
畢竟,面向精英醫生的骨科比賽,已經不能拿尋常比賽來看待。
培養與篩選的,也不是只會答題做題的人,而是真正能上手術臺、拿手術刀的醫生!
……
“怎么樣,看完了嗎,幫助大不大!”
這時,對面的唐安一臉期待地看了過來。
許秋也逐漸從思索中回過神來。
還別說,的確幫了他很多。
省內賽和決賽完全不同。
前者重理論。
后者則依賴于臨床。
但這意味著理論基礎不重要了嗎?
恰恰相反,就是因為已經默認所有參賽者都把理論基礎夯實了,因而所有的考題,都是建立在深厚的理論之上的。
基礎不過關,隨便一個考核都能讓人懷疑人生。
就比如“歷史真實病例”“極端環境手術”,沒有足夠扎實的骨科基礎,妥妥的全部零分。
而且。
許秋也從之前的觀念中轉變了過來。
想要在決賽中取勝,固有思維已經不管用了。
利用現有的器械、檢查方式,也只是能拿尚可的分數,得不到高分。
想要拿高分,就必須做出突破,結合實際病例,拿出醫學界沒有出現過的創新方案、術式!
甚至于,直接在比賽中提出嶄新的成果!
借此,才能脫穎而出!
“多謝,這些考題對我幫助很大,我差不多摸清決賽的風格了。”許秋實話實說道。
骨科決賽,選拔的不只是優秀人才。
而是能做出開創的領頭人!
循規蹈矩,只是在前人的肩膀上罷了,無法超過前人。
而決賽,要的是破局者!
是有資質成為下一個“骨科巨人”的先鋒。
“看!有個小師妹很不錯的吧!”唐安自夸道。
她露出一副驕傲的表情,滿臉寫著“求夸夸”。
一旁的寧宛扶了扶額。
她幽幽一嘆,給許秋投了一個抱歉的眼神,隨后道:“能幫到許醫生就太好了,既然如此,那我們就不打擾許醫生休息了!”
唐安掙扎:“茶還沒喝完呢!”
寧宛直接搶過唐安的杯子,咕嚕一聲,把已經涼了的茶水喝干,然后啪嗒一聲敲在桌上,道:“現在喝完了!”
唐安:……
隨后,寧宛像是意識到了什么,連忙看向許秋:“不好意思許醫生……杯子的聲音沒吵到你吧?”
許秋有些無奈。
他搖頭道:“沒必要有這么大壓力,我就是個普通的醫生。”
他能感覺到寧宛的緊張。
而聽到這句話,寧宛的眼睛當即一亮。</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