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由于不是很起眼,很有可能會讓人忽略。
正是脊髓空洞!
此病為慢性、進行性病變。
結果往往只是各類畸形,如chiari畸形,也就是病人已經發生的小腦扁桃體下疝。
因此很多時候,都只作為一個“病因”,而忽略了其本身的諸多危害。
比如……脊髓空洞會導致感覺喪失!
這在一般情況下可能并不致命。
但放到當下,卻會讓病人給出的任何主訴都失去意義!
這意味著,病人的各種描述、自我感覺都是錯誤的。
而醫生真要是信了病人口中的“輕微不適”“不是很疼”等,一旦開刀,等看到病人那糟糕的寰椎、脊柱情況時,就已經是病人的死期了。
“只能從臨床表現來進行判斷,病人的主訴有很大的誤導性。”
許秋思索著。
他目光直接掃過更詳細的病史資料。
外觀表現……頸項短粗、斜頸、后發際低等等……
此外,盡管沒有表現出頸項部的慢性疼痛,但也不能否認有頸神經根癥狀。
畢竟頸部活動的確有受限,考慮到脊髓空洞導致的感覺喪失,疼痛被掩蓋的幾率更大。
此外,亦有四肢無力、眼球震顫等腦干脊髓受壓、小腦癥狀。
一路看下來,許秋腦海中已然有了初步的想法。
想要實施這臺手術,首先要給突出的腰椎間盤、寰椎等進行復位和松解操作。
等病人松解完畢,達到了開刀的最低下限,就可以逐步植骨、融合了。
當然,采取何種手術進行松解,松解程度如何控制,以及怎么進行復位,都是臨床上不能忽略的細節。
……
“手術改良的難度倒是比想象中的要小。”
許秋做出判斷。
他如今的能力已然能夠駕馭。
暫時沒有直接選擇手術改良的方向,許秋把目光投向了下一個考題。
醫械改進。
“脊柱創傷(如高能量損傷造成的脊髓損傷)可能導致脊髓受壓或斷裂,從而造成嚴重的神經功能喪失,患者可能面臨下肢癱瘓、感覺喪失等問題。
“然而傳統治療方法主要集中在固定脊柱并防止進一步損傷,這種情況下神經功能的恢復往往困難,且治療效果有限。
“請根據現有醫械給出一個合理的設備,用以輔助脊柱創傷后的神經功能恢復和再生。”
“……”
相比手術考題,醫械領域的題目要簡單直白很多。
沒有各種彎彎繞繞和疊buff,臨床背景、目的都描述得很清楚。
這其實也符合現實。
真實的世界,臨床就是用確定的幾個術式,去解答各種不確定的排列組合疾病。
而科研則剛好相反。
用不確定的方式,去達成一個想要的成果。
兩者側重點并不相同。
不過,不管是手術改良還是醫械改進,難度其實都相當的高。
“我倒是的確沒有接觸過脊柱創傷后神經功能恢復的相關科研項目……”許秋自語道。
事實上,不只是這個項目。
在此之前,他根本就是邊緣人物,能進各種重點科研項目的唯一可能性,大概率應聘后勤保潔……
因此,佟雪齡等人還真沒判斷錯誤,這的確是許秋的弱勢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