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有最后一個,治療方案的改善。”
許秋一眼掃去。
旋即便是微微一怔。
方案改善:考題:頸椎骨折術后康復的全周期優化。
“臨床背景:脊椎骨折是脊柱外科常見的急重癥,嚴重者甚至伴隨有脊髓損傷,導致運動功能喪失甚至終身癱瘓。
“盡管現代手術技術可以有效固定骨折段并減壓,但術后康復仍是決定患者預后和生活質量的關鍵環節。
“請給出一套包含技術、設備、綜合管理的完整康復方案。重點需落在頸椎的修復之上。”
“……”
看完后,許秋只能感慨一句:不愧是骨科大賽決賽。
對于一般醫生來說,此處的骨折基本上是難以突破的禁區了。
不過來到此處,竟然只是一個稀松平常的考題!
“該選哪一個?”
許秋最擅長的自然是手術。
相比之下,不管是醫械,還是方案,他都并不擅長。
不過他準備敲定“手術”時,突然眉頭一皺,旋即一道靈光從腦海中劃過。
有關脊柱創傷后神經修復的科研項目,他的確參與不多。
但剛剛好,他跟著戴楠在鉆研“左右神經互換術”。
而其中,與“激活假肢”有關的電活動原理,或許就可以運用在這個上面?
換言之,或許可以用脊髓電刺激技術激活神經功能的再生?
至于頸椎骨折……
這恰好也能跟自己針對左右互換術的一部分研究重合。
畢竟左右神經互換術其中也有“降低術后頸椎僵硬感、提高患者頸椎活動范圍”的要求。
此二者若是能夠結合起來,或許也能夠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
當然,不可能什么湊巧的事情都被許秋給碰上。
只能說,左右神經互換術涉及到的領域太廣,以至于與頸椎、腦神經等有關的環節,都能牽扯其中。
不過即便如此,也只是給了許秋一個思路而已。
事實上就算是讓邱偉、張驍等科研組內的組長來挑戰這兩個題目,也只是空有靈感,而難以真正下手。
因此能不能成還是兩說。
“先試試。
“手術作為保底。醫械改進和方案改良就當做是挑戰極限了。”
許秋道。
隨后,他摒棄雜念,重新將注意力凝聚在手術考題之上。
“先解決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問題……”許秋確定了第一步。
治療這個病人,就像是肢解烏龜。
需要先翹掉厚厚的龜甲,處理掉各處的膜,最后才能用巧勁從烏龜殼的縫隙之中穿入,卸除厚甲。
而處理眼下的病人,同樣得糾正了腰椎間盤突出,處理掉寰椎等部的壓迫,才能進行最后的手術。
不同于楊雙福。
考題之中的病人是典型的腰椎間盤突出伴椎管狹窄,這是完美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手術的適應癥。
一般的處理方式,就是減壓+融合手術。
也就是把椎間盤先切除了,隨后用骨頭或者是融合器來填充被切除的這一塊空隙。
最后再用螺釘把上下兩個椎體給連接固定。
然后等待機體自我修復,等兩個骨頭徹底長在一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