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方式,不僅可以解除腰椎間盤突出癥導致的壓迫。
同時還能糾正整個脊柱的力學結構失衡。
可以說是一舉兩得。
然而,令許秋為難的是,這種手術的常規術式,需要剝離皮膚,切開一個十厘米左右的口子!
而且手術之中打釘子的位置和需要減壓的位置并不重合。
這會導致無法避免的擴大化損傷!
就像是買切糕……
一刀下去,看似薄薄一層,實際上入刀后斜切,直接削出了一個金字塔結構!
病人不得不承受這種會帶來更大損傷的無妄之災。
對于一般病人無所謂。
反正夠堅-挺。
脊柱也沒有這么脆弱。
損傷大一點,總好過無時無刻的脊髓壓迫。
但放在考題中的這位病人身上卻完全不行!
他的情況已經夠糟糕。
如果采取這種常規術式來解決椎間盤突出,那突出癥倒是能夠糾正,但病人的死因可能就是小腦下疝等等了……
“方向沒錯。減壓+融合正好能創造后續手術的必要條件。
“只是,需要改為微創手術!”
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微創方案其實很多。
比如內鏡手術。
不過這其實和眼下的“減壓融合”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手術目的了。
簡單來說,內鏡手術就如在皮膚、肌肉和骨骼之間打洞,最終到達病變的髓核,完成治療。
而目前的減壓融合,更像是串糖葫蘆。
而且還是要摘取壞掉的其中一顆果子,再將其他好果給連接起來。
方式和方向都不太一樣。
直接把內鏡手術的經驗照搬過來,雖然能治療好腰椎間盤突出癥,卻不適合眼下這位病人!
“或許,可以劃分出兩個切口?”
許秋思索著。
常規的思路,想要微創,就要盡量減少切口數量、范圍。
但,在這個術式上或許可以變通。
常規術式需要開一個切口,這個切口足足有十厘米左右。
不說有九厘米是無效損傷,但至少也是七八厘米了。
但……
如果分成兩個切口。
一個切口減壓。
另一個切口專門用來打釘子,也就是“串糖葫蘆”呢?
這種情況下,也許可以將每一個切口縮小到一厘米左右,甚至更小!
“不過……十厘米切口還有一個作用,就是作為釘子落點的觀察窗。
“如果沒有這個切口,就算另開一個打釘子的口子,也沒法確認位置。”
許秋思索著。
這個問題并沒有困擾他多久。
下一刻,一個微創器械便從他腦海中冒了出來。
微創椎間盤鏡!
以及術中追蹤投影技術!
這兩項,目前都已經是成熟技術,且在臨床上有不少應用。
不過,當下尚未有人與減壓融合術結合起來。
而許秋考慮之后,覺得這完全可行。
先切一個小口進行減壓。
而另一個小口,則通過微創椎間盤鏡和術中追蹤投影,確定進釘點的皮膚投影,直接從皮膚表面訂入……
這種情況下,甚至都不需要剝離皮膚!
“第二個口子的大小,取決于釘子的體積……近乎可以忽略不計了。”
這讓許秋眼睛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