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完美適合該病人的聯合術式。
微創椎間盤減壓融合術+后入路枕頸融合+寰樞側塊間隙松解+寰椎后弓切除+取髂骨及樞椎棘突骨植骨融合術……
看起來復雜。
然而實際操刀過程中,卻是一脈相承的。
整個手術,都圍繞著脊柱進行,術者的下刀非常流暢。
就比如頸椎后路的松解這一塊。
做側塊間隙松解之后,就可以直接切除此處的寰椎后弓。
還能順便調整為水平化枕骨,解決小腦扁桃體疝的致命威脅。
而此時,病人的風險值已經下降到了一個低點。
之前不能進行的植骨融合,這時候也可以進行嘗試……
最終,環環相扣,攻克這個debuff疊滿的病例!
“呼。”
一氣呵成地過了一遍,許秋確認自己的想法無誤,便抬頭看了眼時間。
讓他有些意外的是,感知中仿佛已經過去了很久,但實際上距離考核開始也不過是一個半小時而已。
“還有三個半小時,不知道能不能試試改良醫械、醫療方案?”
許秋說干就干。
他重新抽出一張草稿紙,開始梳理思路。
先是醫械。
“脊髓電刺激技術或許能派上用場……”
但是,純粹的電刺激,雖然可以激活神經元和周圍組織,促進恢復,但效果有限。
“除非提升局部再生能力……能讓做到這一步的,可行性最高的就是干細胞療法。”
“同時還得保證足夠的營養,那么就得配備一個生物信號分子釋放系統……”
許秋一一寫下難點與要點。
旁邊對應著解決方案。
等做完這些,他沒有繼續下去,而是直接新開一張草稿紙,著手“醫療方案”的改善。
許秋對這兩者的靈感,都源于“左右神經互換術”。
因而此刻,索性就放在一塊攻克了。
還是老辦法,先寫難點要點,再寫解決辦法。
不過這一次略有不同的是,許秋人為進行了分期。
比如術后一到四周的急性恢復期。
此時目標是減輕疼痛、保護術后區域以及防止早期并發癥。
第二階段,術后五周到十二周。
此時是功能恢復期。
目標是恢復頸椎活動能力、增強肌肉力量,同時減輕功能性障礙。
以及最后的第三階段,長期維護……
而隨著醫械、方案的難題同時擺在面前,即便是許秋,此刻也已經是愁眉緊鎖了。
……
與此同時。
考官席,段順等人正看熱鬧一般盯著場中的參賽者。
“傅元魁的速度倒是不慢,看起來只困擾了半個多小時就已經有初步想法了?”
“佟雪齡在這一個項目的優勢果然很大!她的神態都不一樣了!”
眾人聞言,都看向佟雪齡。
果然就見這位女博士甚至有些享受其中。
而反觀其他人,比如旁邊的薛宏,一臉吃了蒼蠅的痛苦表情……
“黃立岷估計要被拉不少分。”
“不過這許秋……怎么回事?”
此時,不少人都把目光投向了許秋。
看到后者那一臉凝重的模樣時,眾人都很是意外。
這還是他們第一次看到許秋露出這副表情。